医学检验系
English >> 学校主页
 首页  部门概况  组织机构  ISO15189  教学工作  科研工作  学科建设  党团工作  学生工作  招生就业  学术交流  下载中心 
课程建设
 课程介绍 
 教学大纲 
 教学课件 
教学大纲
您的位置: 首页>课程建设>教学大纲>正文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理论教学大纲
2014-06-19 00:00   医学检验系 审核人:

  (供医学检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本科使用)

 

  前言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是研究健康和疾病时的生物化学过程,测定体液或组织的成分以提供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有用信息的一门课程。《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是医学检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主干专业课,其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人体糖、蛋白质、脂类三大物质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变化规律以及和一些常见疾病病理生物化学的联系;掌握肝脏、肾脏、心肌、胃肠胰等器官组织功能障碍的生物化学机理及与机体出现的病理生物化学改变及病程的关系;掌握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临床生物化学检验质量控制、临床试验的方法学评价等技术。通过此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达到培养基本临床生化检验实际工作的能力。为了加强本课程生物化学检验技术教学,由教研室组织编写了《临床生化检验实验讲义》。

本大纲适用于医学检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使用,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对应。要求掌握内容下划实线,熟悉内容下划虚线,了解内容不划线。

  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

  总教学参考学时为122学时,理论与实验学时之比1.031,理论课62学时,实验60学时。

  教材:《临床生物化学检验》,人民卫生出版社,主编府伟灵,徐克前,第5版,2012年,自编《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实验讲义》,主编鄢仁晴,冉崇明,第一版,2012年。

参考书目:

[1] 郑铁生,临床生物化学检验 [M].1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4.

[2] 钱士匀,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实验指导[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3] Lothar Thomas,临床实验诊断学-实验结果的应用与评价[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4] 王凤学,安帮权,临床生物化学自动分析操作规程[M].1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

[5]陆再英 钟南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6]黄诒森,张光毅,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M].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7]刘杰,李伯安,杨继勇等,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师)资格考试高频考点与试题精解[M].7版,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13.

 

   

 

   第一章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了解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在医学检验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临床生化的研究领域和性质、医学检验专业的学习任务及目标;了解临床生化发展的历史、现状及面临的任务。

  教学要求

(一)了解临床生化检验发展及现状。

(二)了解临床生化检验研究的主要内容。

(三)熟悉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的任务。

(四)了解临床生化检验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

  教学内容

(一)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的发展简史。

(二)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研究的主要内容。

1 阐述有关疾病的生物化学基础。

2 基因与疾病的防治。

3 临床检验诊断的研究。

  (三)临床生物化学在医学中的应用。

1 在探讨疾病发病机制中的应用

2 在临床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3 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

 

 

第二章  蛋白质与非蛋白含氮化合物检验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血浆蛋白质分类、种类与生理功能,常用蛋白质的检测方法原理和方法学评价。熟悉高尿酸血症引起痛风的机制。了解氨基酸代谢紊乱。

  教学要求

(一)掌握主要血浆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功能和临床意义,血清总蛋白、白蛋白的测定、参考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学评价,血清蛋白电泳的测定方法。蛋白质代谢紊乱的生物化学诊断:肝脏疾病及急性时相反应。

(二)熟悉核苷酸代谢紊乱,高尿酸血症及痛风发生机制。熟悉血清球蛋白、尿和脑脊液蛋白的测定方法与评价。

(三)了解氨基酸代谢紊乱,了解特种蛋白的测定方法与评价,蛋白质测定的发展史。

  教学内容

(一)蛋白质与非蛋白含氮化合物

1血浆蛋白质的功能和分类

1 功能:营养作用、修补组织蛋白、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载体作用、调节血液pH缓冲作用、抑制组织酶作用、酶催化作用、代谢调控作用、免疫防御作用等。

2 分类:电泳分类法和功能分类法,可将血浆蛋白质分成多种成分。

前白蛋白、白蛋白、α2-巨球蛋白、β2-微球蛋白、转铁蛋白,α1-抗胰蛋白酶、α1-酸性糖蛋白、结合珠蛋白、铜蓝蛋白、C-反应蛋白

2体液氨基酸

1)遗传性原发性氨基酸代谢紊乱:苯丙酮酸尿症,酪氨酸血症

2)继发性氨基酸代谢紊乱

3嘌呤核苷酸

1嘌呤核苷酸代谢紊乱

2高尿酸血症的病因:嘌呤代谢紊乱、尿酸排泄障碍、代谢综合征与高尿酸血症、高嘌呤饮食、各种肾脏疾病、细胞破坏增多。

(二)常用蛋白质与非蛋白含氮化合物检测项目

1体液总蛋白测定

1 双缩脲法:检测原理、参考区间、临床意义、评价

2染料结合法、凯氏定氮法比浊法、酚试剂法、紫外分光光度法

2体液白蛋白测定

 溴甲酚绿、溴甲酚紫法

 参考区间、临床意义、评价

 血清球蛋白的测定:通过计算而得,即总蛋白减去白蛋白。

3尿蛋白测定

磺基水杨酸法、邻苯三酚红钼法、 酚试剂比色法、 丽春红蛋白结合法、 考马斯亮兰法

4脑脊液蛋白测定

 邻苯三酚红法、 双缩脲法

5血清蛋白电泳:乙酸纤维素薄膜和琼脂糖凝胶电泳。

 典型相关疾病血清蛋白电泳图谱的分型及其特征

6蛋白质免疫固定电泳

 原理、区带表现、临床意义、评价

7体液个别蛋白质

1)测定各种特定蛋白的方法为免疫比浊法。

包括前清蛋白、清蛋白、α1-抗胰蛋白酶、α1-酸性糖蛋白、结合珠蛋白、α2-巨球蛋白、铜蓝蛋白、转铁蛋白、C-反应蛋白的生理功能与临床意义。

2)免疫比浊法评价

8体液氨基酸测定

 定性试验、定量试验

9体液尿酸

 尿酸氧化酶-过氧化物酶法、临床意义、评价

(三)蛋白质与非蛋白含氮化合物检测的临床应用

      蛋白质代谢紊乱的生物化学诊断

1肝脏疾病的血浆蛋白质变化

1多种血浆蛋白质含量下降

2凝血蛋白质减少和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2.血浆蛋白质对某些疾病的重要诊断意义

3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急性炎症性疾病时,血浆中某些蛋白质浓度显著增高或降低,这些蛋白质称为急性时相反应蛋白。

正向APP:集体防御机制的一个部分,包括AATAAGHpCpCRPC3C4

负向APP:合成减少,为合成正向APP提供更多氨基酸,包括PAALBTRF

4类固醇激素对血浆蛋白质的影响

 氨基酸代谢紊乱的生物化学诊断

 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的生物化学诊断

1)概念

2)痛风的发生机制

3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生物化学诊断及治疗

 

第三章  糖代谢紊乱的生物化学检验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血糖的来源与去路,血糖浓度的调节。掌握糖尿病的定义和分类分型及糖尿病的诊断。掌握血清葡萄糖的测定方法。熟悉糖尿病主要类型的特点和糖尿病的主要代谢紊乱及其实验诊断指标。掌握低血糖的概念,了解引起低血糖的原因和糖代谢的先天性异常。通过学习熟悉与糖代谢相关产物的测定方法和原理。

  教学要求

(一)掌握血糖的来源与去路,血糖浓度的调节,胰岛素的代谢,糖尿病的定义和分型及糖尿病的诊断,掌握低血糖的概念、分型及诊断。掌握糖尿病的实验室检查内容、方法学评价、参考值和临床意义。

(二)熟悉糖尿病主要类型的特点和糖尿病的主要代谢紊乱及其实验诊断指标,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方法和临床应用,熟悉乳酸的测定方法和原理。

(三)了解糖尿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糖代谢的先天性异常,糖尿病的早期筛查及治疗效果评价。

  教学内容

(一)血糖及糖代谢紊乱

血糖及血糖调节:

1.血糖来源的三个途径: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和单糖的吸收、糖原分解和糖异生。血糖的去路:有氧氧化、合成糖原、转换为非糖物质、从尿中排出

2.血糖浓度的调节主要通过激素进行调节。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胰岛素。升高血糖浓度的激素有: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生长激素、皮质醇。

糖尿病及其代谢紊乱

1 糖尿病的定义:糖尿病是一组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和)胰岛素使用低下而引起的代谢性疾病,其特征是高血糖症。

 糖尿病的分型: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特殊类型的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

2糖尿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3各型糖尿病的主要特点: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

3 糖尿病的主要代谢紊乱:糖、脂、蛋白代谢紊乱及并发症。

低血糖症

1新生儿婴幼儿低血糖

2成人空腹低血糖

3餐后低血糖

4糖尿病性低血糖

5甲苯磺丁脲耐量试验

糖代谢的先天异常

(二)糖代谢紊乱的主要检测项目

1 空腹血糖:检测方法、参考区间、临床意义、评价

2 餐后2小时血糖:检测方法、参考区间、临床意义、评价

3 葡萄糖耐量试验:检测方法、参考区间、临床意义、评价

4 糖化血红蛋白测定:检测方法、参考区间、临床意义、评价

5 糖化血清蛋白和糖化白蛋白

6 胰岛素和C

7 胰岛素原

8 酮体

9 乳酸/丙酮酸

10 尿微量白蛋白

(三)糖代谢紊乱主要检测项目的临床应用

1 糖尿病的早期筛查

2 糖尿病的生物化学诊断: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妊娠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空腹血糖受损和糖耐量减低的诊断标准。

3 糖尿病治疗效果评价

4 糖尿病并发症的生物化学诊断

 

 

第四章  脂质和脂蛋白代谢紊乱的生物化学检验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掌握血浆脂蛋白、载脂蛋白的分类和功能;掌握各种脂蛋白代谢及其代谢紊乱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熟悉遗传性高脂蛋白血症的分型。通过学习,掌握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测定方法和原理。熟悉血浆脂蛋白及载脂蛋白的测定方法与评价。

  教学要求

(一)掌握血浆脂质、脂蛋白和载脂蛋白、脂蛋白受体及有关酶类的分类、结构、功能。掌握脂蛋白正常代谢及代谢紊乱的血液生物化学变化特征(高脂血症分型及特征)。掌握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测定方法评价、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二)熟悉载脂蛋白的测定方法和测定原理。

(三)了解血脂测定方法的发展。了解脂蛋白代谢紊乱的危害、常见原发性和继发性高脂蛋白血症的病因及处置原则。了解脂蛋白受体及代谢有关酶。

  教学内容

(一)血浆脂蛋白和脂蛋白代谢

1 血浆脂质和脂蛋白的概念和结构、分类:超速离心法:乳糜微粒(CM)、极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电泳法:乳糜微粒(CM)、b-脂蛋白、前b-脂蛋白、a-脂蛋白。

2 血浆脂蛋白的特征。

3 载脂蛋白及其分类

4 载脂蛋白基因结构与染色体基因定位。

5 脂蛋白受体

LDL受体、VLDL受体、清道夫受体

6脂蛋白代谢

脂代谢有关酶类与特殊蛋白质:脂蛋白脂肪酶、肝脂酶、HMGCoA还原酶和胆固醇酯转移蛋白。

外源性脂质代谢和内源性脂质代谢。磷脂代谢

(二)脂蛋白代谢紊乱

1 原发性高脂蛋白血症分型:高脂血症(hyperlipproeinemia)是指血浆中CMVLDLLDLHDL等脂蛋白有一种或几种浓度过高的现象。WHO将原发性高脂血症分为六型:型、型(ⅡaⅡb)、型、型和型。高HDL血症。

2 常见遗传性脂代谢的Apo、受体和酶异常。

3 溶酶体神经鞘脂贮积病

4 继发性高脂蛋白血症:糖尿病、肥胖、甲低、库欣综合征、肾病及肾病综合征、药物

(三)脂蛋白代谢紊乱和动脉粥样硬化

1 动脉粥样硬化的概述。

2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3 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脂蛋白:脂蛋白残粒、变性LDLBLDLLP(a)

(四) HDL的抗动脉粥样硬化功能。

(五)脂蛋白代谢紊乱的主要检测指标

1 血清总胆固醇测定:检测方法、参考区间、临床意义、评价

2 血清三酰甘油测定:检测方法、参考区间、临床意义、评价

3 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测定:检测方法、参考区间、临床意义、评价 

4 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测定:检测方法、参考区间、临床意义、评价

5 血清载脂蛋白A1和载脂蛋白B测定:检测方法、参考区间、临床意义、评价

6 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测定

7 脂蛋白(a)测定

8 脂蛋白电泳分型

9 脂蛋白测定

10 磷脂测定

11 游离脂肪酸测定

12 过氧化脂质测定

13 卵磷脂胆固醇酯酰转移酶测定

14 脂代谢相关基因测定

(六)血脂相关检测指标的临床应用

1 高脂血症的生物化学诊断

2 脂代谢异常与动脉粥样硬化及其他疾病的关系

 代谢综合征:高胰岛素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低HDL-C和高血压四要素同时存在称为代谢综合征。

3 高脂血症的疗效评估:血脂危险水平划分标准、高脂血症患者开始治疗标准和治疗目标值、血浆LDL-CHDL-CTC的评估值

4 脂质检测在健康体检中的应用原则和作用:血脂异常危险分层方案、儿童高脂血症的监测。

 

第五章 诊断酶学

  教学目的

通过对酶学基本理论、血清酶学、酶活性的测定、临床常用血清酶及其同工酶的检测和意义的学习,掌握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测定技术原理和条件选择优化,掌握临床常用血清酶及其同工酶的测定原理和方法,熟悉其临床意义。

  教学要求

(一)掌握血清酶分类、生理变异与病理生理机制,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酶活性浓度测定技术的概念、原理;酶偶联反应的在酶活性测定和酶法分析代谢物中的应用;酶活性测定最适条件的概念和意义;同工酶的概念和两种常用指示酶系统在酶活性测定中的应用;酶活性的国际单位定义及计算方法;临床常用血清酶及其同工酶的检测和意义。

(二)熟悉酶学基本理论;临床酶学测定标准化的历史发展过程;同工酶及其亚型测定的方法。

(三)了解酶循环法和固定酶的概念和特点;酶免疫化学方法测定的原理和特点。

  教学内容

(一)概述

1 酶的组成、结构和功能。酶的本质是蛋白质,对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具有催化作用。酶催化的特点是:效率高、高特异性和可调节性。

2 酶的催化作用机制

3 酶的命名

4 酶的分类与编号。

5 同工酶及亚型的测定

  同工酶(isoenzyme)是同一种属中由不同基因或等位基因所编码的多肽链单体、纯聚体或杂化体,具有相同的催化功能,但其分子组成、空间构象、理化性质、生物学性质以及器官分布和细胞内定位不同的一类酶。

  分类:按基因分类法可将同工酶分为单基因决定的同工酶、复等位基因同工酶、多基因决定的同工酶和修饰的同工酶。常用的分类方法是按组织来源分类法。

6 工具酶

  工具酶:作为试剂用于测定反应中的酶称为工具酶。工具酶参与的指示反应有:偶联H2O2的显色反应、NADP)或NAD(P)H的脱氢酶反应。

  酶循环法与固相酶

  代谢物浓度的酶法测定技术

(二)酶活性浓度的测定技术

1 酶活性的测定:测定酶活性浓度的方法主要有连续监测法和固定时间法,连续监测法能找到酶促反应的零级反应区间,测定结果较固定时间法准确,是测定酶活性浓度的首选方法。连续监测法分为直接法和间接法两类。

2 连续监测法   酶偶联反应。

3 干扰因素

4 血清酶活性浓度测定条件的优化。

5 部分分析前因素对酶活性测定的干扰

6 酶活性浓度的单位。

7 系数K值的的计算与应用。

8 临床酶学测定的标准化。

(三)酶质量测定

(四)同工酶的分析方法

(五)常用酶及同工酶的临床应用

(六)血清酶

1 血清酶的来源、去路、变化机制

2 血清酶学监测项目的选择和应用

3 腔积液酶学项目的检测

4脑脊液酶学项目的检测

5尿酶项目的检测

 

第六章  微量元素与维生素检验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人体微量元素与疾病的关系。熟悉微量元素的种类、代谢特点及功能;熟悉主要维生素的生理功用及代谢特点;熟悉维生素体内含量变化的临床意义;了解有害微量元素的临床意义。

  教学要求

(一)掌握微量元素与疾病的关系。

(二)熟悉微量元素分布及生理功能,微量元素与主要维生素的代谢、生物学作用及临床意义。

(三)了解有害微量元素。

  教学内容

(一)常用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代谢及其生物学作用

1 铁:铁(Iron)是人体主要的微量元素之一,在体内分布很广,几乎所有组织都含有铁。铁的主要生理作用为:合成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构成人体必需酶、参与能量代谢和免疫功能等。测定血清铁主要用于诊断和鉴别与铁利用有关的贫血和疾病。

2 碘:碘是甲状腺素合成的必需无机元素,其使用是通过甲状腺素促进蛋白质的合成、活化多种酶,调节能量代谢。缺碘可致地方性甲状腺肿和地方性克汀病;碘过高可致高碘性甲状腺肿和碘性甲状腺功能亢进。

3 锌:锌(Zn)是人体主要的微量元素之一,参与许多辅酶的构成,在人体生长发育和维持机体免疫功能方面起重要作用。缺锌可致生长发育停滞。

4 铜:铜(Copper)是人体主要的微量元素之一,具有维护正常造血机能和铁的代谢、构成和参与多种酶类的活化等生理作用,铁缺乏可导致生长停滞和贫血。其在体内运输形式为铜蓝蛋白。

(二)其他微量元素。

(三)有害的微量元素

1. 是一种神经毒性的重金属元素,引起卟啉代谢紊乱,血红蛋白合成受阻,涉及多系统和器官。

(四)维生素的代谢及其生物学作用

  1.脂溶性:维生素A 、维生素D、维生素E

 2.水溶性:维生素B1、维生素B6、维生素C

  (五)常用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检测指标

(六)微量元素和维生素检测的临床应用

 

 

第七章   体液与酸碱平衡紊乱的生物化学检验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水、电解质平衡紊乱、电解质的测定及方法学评价,熟悉体液中水、电解质分布及平衡,掌握血液气体运输与血液PH值,血气分析指标定义及临床意义,典型酸碱平衡紊乱的实验室诊断。掌握血气分析标本的采集和运送。

  教学要求

(一)掌握水、钠、钾平衡紊乱的特点和常见原因:低钠血症、高钠血症、低钾血症、高钾血症、低钙血症,血气、钠、钾、氯、钙、磷、镁测定的方法学原理与评价。

(二)掌握常用酸碱平衡紊乱诊断指标的意义和各型酸碱平衡紊乱的判断,血气分析标本的采集要求。

(三)熟悉水平衡的概念、体液电解质的分布特点,血气分析质量保证、钙、磷、镁代谢紊乱,骨代谢的激素调节。

(四)了解酸碱平衡的调节,血气分析在呼吸功能判断上的应用,骨代谢异常的生物化学诊断。

 

  教学内容

(一)体液平衡及其紊乱

1 水平衡及其紊乱

1脱水:高渗性、等渗性、低渗性

2)水过多和水中毒

2电解质平衡及其紊乱

体液中存在的离子称为电解质。主要阳离子有Na+K+Ca2+Mg2+,主要阴离子有氯离子、碳酸氢根、磷酸根和硫酸根。

1钠平衡紊乱:钠平衡紊乱表为低钠血症和高钠血症。

2钾平衡紊乱:钾平衡紊乱表现为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

3氯平衡紊乱

(二)酸碱平衡及其紊乱

血气分析和酸碱度

1 血液中的气体及酸碱度

2 血气标本的采集机处理、血气分析仪构造

酸碱平衡的调节

血液、肺、肾

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

1 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代谢性酸中毒、代谢性碱中毒、呼吸性酸中毒、呼吸性碱中毒。

2 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

(三)电解质的检测

1 钾、钠测定:离子选择性电极法和火焰分光光度法。钾测定易受溶血的干扰,测定血钾应避免溶血。

2 氯测定:离子选择性电极法和硫氰酸汞法。

(四)酸碱度的检测

 血气分析的常用指标及意义:二氧化碳、氧分压、氧饱和度、实际碳酸氢盐、标准碳酸氢盐、缓冲碱、碱剩余、 阴离子间隙、肺泡动脉氧分压差、二氧化碳总量、渗透压

(五)体液平衡紊乱的生物化学诊断

生化检查包括电解质分析和渗透压测定

(六)酸碱平衡紊乱的生物化学诊断及类型判断

1分析病史

2测定指标分析

3代偿预估值计算及分析

4三重酸碱平衡紊乱的判断

(七)典型病例血气结果分析。

  (八)钙代谢及其异常

钙平衡紊乱:表现为高钙血症和低钙血症。

  (九)磷代谢及其异常

磷平衡紊乱:表现为高磷血症和低磷血症。

  (十)镁代谢及其异常

镁平衡紊乱:表现为高镁血症和低镁血症。

  (十一)骨代谢激素调节及其异常

1甲状旁腺素

2活性维生素D

3降钙素

  (十二)钙、磷、镁的实验室检查

1 钙测定:邻甲酚酞络合酮法、偶氮砷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2 血清磷测定:钼酸铵法

3 镁测定:钙镁试剂法、甲基麝香草酚兰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十三)骨代谢异常生物化学检测指标的临床应用

1骨质疏松症

2骨软化症

3病例分析

 

 

第八章  肝胆疾病的生物化学检验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肝脏的生物化学功能及肝脏功能异常时的生物化学代谢异常特征,掌握肝胆疾病的酶学检查方法学评价、参考值及临床意义,胆红素代谢产物和胆汁酸测定的方法学评价及临床意义。熟悉肝昏迷和肝纤维化检测指标及临床应用,了解肝细胞损伤时的其他有关检查及临床意义,肝脏功能实验室检查项目筛选的原则。

  教学要求

(一)掌握肝脏主要生物化学功能及其在肝细胞损伤时的代谢变化,胆红素代谢特点,黄疸的发生机制和各型黄疸的代谢及实验室鉴别诊断要点;胆汁酸代谢及在肝胆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肝胆疾病的主要代谢紊乱。 

(二)掌握肝胆疾病的酶学检查方法学评价、参考值及临床意义,胆红素代谢产物和胆汁酸测定的方法学评价及临床意义。

(三)熟悉肝昏迷时的生化变化及血氨测定,肝纤维化标志物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四)了解肝脏的主要生物转化功能。肝细胞损伤时的其他有关检查及临床意义,肝脏功能实验室检查项目筛选的原则。

  教学内容

(一)概述

1肝脏的主要生物化学功能

   合成、分泌、加工、储存、生物转化、激素灭活

2 肝胆疾病的主要代谢紊乱

1蛋白质代谢异常

2糖代谢异常

3脂质代谢异常

4)胆红素代谢异常

 胆红素的来源、生成、肠肝循环、黄疸的成因和分类

5)胆汁酸代谢异常

胆汁酸的生成和正常代谢途径,代谢异常

(二)肝胆疾病的生物化学检测指标

1血白蛋白

2血氨

3血清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和非结合胆红素

4血清总胆汁酸及结合胆酸

5血清酶类:转氨酶及其同工酶、碱性磷酸酶及其同工酶、γ-谷氨酰基转肽酶及其同工酶、血清5-核苷酸酶、α-L-岩藻糖苷酶、单胺氧化酶

6胶原及其片段

7靛青绿滞留率试验

8利多卡因试验

(三)肝脏疾病的主要生物化学检测指标的临床应用

1 急性肝损伤

2慢性肝损伤

3肝硬化的临床生物化学:肝硬化的发生机制及生物化学诊断。

4肝脏储备功能判断

肝细胞能量代谢测定、肝细胞代谢清除功能测定、肝脏排泄功能试验、肝功能指标的检测

5肝功能试验的项目选择原则

6病例分析

 

第九章  肾脏疾病的生物化学检验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肾脏的功能,肾小球、肾小管功能检查及其临床意义,常见肾脏疾病的生物化学诊断,熟悉肾小球功能检查各试验的灵敏性、特异性、测定方法及评价,肾浓缩稀释试验, 了解尿液生成机制和肾小球滤过率的概念,了解有关近端肾小管功能检查的试验

 

  教学要求

(一)掌握肾脏的功能,肾小球、肾小管功能检查及其临床意义。

(二)掌握常用肾脏疾病生物化学诊断指标及意义。

(三)掌握早期肾损伤检查及其临床意义:尿液微量白蛋白、转铁蛋白、尿酶。

(四)熟悉肾小球功能检查各试验的灵敏性、特异性、测定方法及评价,肾浓缩稀释试验

(五)了解尿液生成机制和肾小球滤过率的概念,了解有关近端肾小管功能检查的试验。

  教学内容

(一)肾脏的结构和功能

1 肾脏的基本结构

2 肾脏的基本功能

1肾脏的泌尿功能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影响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因素。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转运作用。

肾脏对体液平衡的调节作用。

2)肾脏的内分泌功能

(二)肾脏疾病的主要临床生物化学变化

1 蛋白质及其代谢物异常

2 凝血因子异常

3 血脂异常

4 水平衡失调

5 电解质平衡失调

6 酸碱平衡失调

 (三)肾脏疾病的生物化学检测指标

1 肾小球功能检查

1肾脏清除试验:菊粉

2肾小球滤过功能检查:内生肌酐清除率、肾小球滤过率、血清肌酐、尿素和血胱抑素C测定、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3肾小球屏障功能检查:尿总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尿蛋白选择性指数

2 肾近端小管功能检查

1肾近端小管重吸收功能检查:β2-微球蛋白、α1-微球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尿钠和滤过钠排泄分数

2肾近端小管排泄功能检查:酚红排泄试验

3肾近端小管细胞损伤检查: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

3 肾远端小管功能检查

(1)尿液浓缩功能试验;尿比重、尿渗量、自由水清除率

(2)肾小管性酸中毒检测:氯化铵负荷试验、碱负荷

(3)尿肾小管组织蛋白检测

4 肾血流量检测

 (四)肾脏疾病主要生物化学项目的临床应用

1肾脏疾病生物化学检验项目的选择与应用

(1)       肾功能检测指标的分类与评估

(2)       肾功能检测指标的选择及应用注意事项

2常见肾脏疾病的生物化学诊断

1 急性肾小球肾炎。

2 肾病综合征。

3 糖尿病性肾病。

4 肾小管性酸中毒。

5 急性肾损伤与急性肾脏病。

6 慢性肾脏病。

 

 

第十章  心血管疾病的生物化学检验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心脏疾病生物化学标志物的概念和急性心肌损伤生物化学标志物的种类及其临床意义。

  教学要求

(一)掌握心脏疾病生物化学标志物的概念。心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及化学病理学。

急性心肌损伤生物化学标志物的种类及其在诊断急性心肌损伤的意义和作用。心力衰竭生物化学检测指标。

(二)熟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相关生物化学指标。高血压的生物化学改变。

(三)了解心脏的解剖结构特点及生理功能。心血管疾病相关生物化学检测的临床应用

  教学内容

(一)概述

       1 心脏解剖和生理。

       2 心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及化学病理学

     1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

 2心肌疾病

 3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4心力衰竭

 5高血压

 (二)心血管疾病的主要生物化学检测指标

   1 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相关生物化学指标

1 血脂:血脂成分水平与冠心病危险程度的关系。

2 超敏C反应蛋白

3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

4血浆纤维蛋白原

5同型半胱氨酸

2 心肌损伤标志物

1心肌酶谱:ASTLDH及其同工酶、CK及其同工酶

2血清心肌肌钙蛋白:心肌肌钙蛋白T、心肌肌钙蛋白I、肌红蛋白

3)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糖原磷酸化酶同工酶BB、缺血修饰性蛋白

3 心力衰竭生物化学检测指标

(1)           B型利钠肽:检测方法、参考范围、临床意义

(2)           A型利钠肽:检测方法、参考范围、临床意义

4         高血压生物化学检测指标

(三)心血管疾病相关生物化学检测的临床应用

    1 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性评估:Framingham评分、Reynolds评分、PROCAM评分

    2 心肌缺血及损伤标志物检测的临床应用

 1)心肌缺血标志物的临床应用

    2)急性心肌损伤标志物的临床应用

 

 

第十一章  胃肠胰疾病的临床生物化学检验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胃肠胰腺疾病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胃肠胰腺疾病的临床生化改变,熟悉胃肠胰腺正常生理功能、代谢调节,了解胃肠胰的病理生理。

  教学要求

(一)掌握淀粉酶及其同工酶测定的方法,胰腺外分泌功能在疾病时的变化。急性胰腺炎的实验室诊断。

(二)熟悉胃肠胰的正常生理功能。

(三)了解胃肠胰的病理生理,胰腺的外分泌功能及功能试验。

  教学内容

(一)胃肠胰功能及胃肠胰疾病的生物化学改变

1胃肠胰功能:胃、胰腺、肠、胃肠道激素

2胃肠胰疾病的生物化学改变

    1消化性溃疡

    2胰腺炎

    3营养、吸收和消化不良

    4胃肠胰内分泌肿瘤。

(二)胃肠胰疾病的主要生物化学检测指标

 1 胃酸分泌量

 2胃蛋白酶原Ⅰ、Ⅱ

1胃泌素

2小肠消化与吸收试验

3淀粉酶

4脂肪酶

5尿胰蛋白酶原Ⅱ

6)胰腺外分泌功能评价试验

7)双标记Schilling试验

(三)常见胃肠胰疾病的生物化学诊断

 1 胃溃疡。

 2 吸收不良综合征。

 3 急性胰腺炎。

 4 慢性胰腺炎。

 5 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

 

 

  

第十三章  内分泌疾病的生物化学检验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内分泌和激素的概念、激素的生物本质、结构与功能关系,主要激素的生物学功能与调节。熟悉内分泌紊乱性疾病的临床生化检查方法内分泌功能失调与相关疾病的发病机理及临床表现。掌握甲状腺功能紊乱的生物化学指标及生化诊断;肾上腺功能紊乱的生物化学指标及生化诊断。

  教学要求

(一)掌握内分泌、激素的概念,甲状腺激素代谢及其调节,甲状腺功能紊乱的生物化学指标及其临床意义、相关疾病的实验诊断程序;肾上腺功激素代谢及调节、肾上腺功能能紊乱与主要临床生物化学改变。

(二)熟悉内分泌紊乱性疾病的临床生化检查方法,肾上腺髓质及糖皮质激素代谢物测定的临床意义,下丘脑-垂体内分泌功能紊乱的检查。

(三)了解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的调节机制。性腺功能紊乱的生物化学指标及生物化学诊断。

  教学内容

(一)概述

1 内分泌及调控

1下丘脑-垂体内分泌功能及调节

2甲状腺激素的生理、生物化学及分泌调节

3)肾上腺髓质激素的生理、生物化学及分泌调节

4)性激素的生理与生物化学

2 激素的分类及作用机制

3 内分泌紊乱性疾病常用生化检测方法和评价

1内分泌疾病常用的生物化学检验方法

2)激素水平测定影响因素

3)内分泌疾病的生物化学检验的评价

(二)内分泌功能紊乱的生化检测指标

1下丘脑-垂体内分泌功能检测指标

1)生长激素及相关检测指标

2)催乳素

3)促黄体生成素

4)促卵泡激素

5)抗利尿激素

2甲状腺内分泌功能检测指标

1血清促甲状腺激素测定

2血清甲状腺激素测定

3血清甲状腺激素结合球蛋白测定

4甲状腺功能动态试验

5自身抗体检测

3肾上腺内分泌功能紊乱检测指标

1肾上腺髓质激素

2肾上腺皮质激素及相关检测指标

4性腺内分泌功能检测指标

(三)内分泌紊乱检测指标的临床应用

1生长激素功能紊乱的生物化学诊断

2催乳素功能紊乱的生物化学诊断

3肾上腺皮质功能紊乱的生物化学诊断

1嗜铬细胞瘤

2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

3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

4甲状腺功能紊乱的临床生物化学诊断

1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2)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5性腺功能紊乱的生物化学诊断

6病例分析

 

第十二章  治疗药物浓度监测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掌握治疗药物代谢与监测,熟悉治疗药物监测方法,了解治疗药物浓度监测的药代动力学基本概念。

  教学要求

 (一)掌握药物在体内转运的基本过程,临床上需要进行监测的药物和临床指征,治疗药物监测标本及预处理。

(二)熟悉药物浓度测定常用技术。影响血药浓度主要因素与药物效应。

(三)了解药物代谢动力学基本概念。

  教学内容

  (一)概论 药物在体内的基本过程,血药浓度的药物效应。

  (二)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模型,单室模型一级消除动力学,非线性动力学消除。

  (三)治疗药物监测依据:药效学原因、药动学原因。

  (四)治疗药物监测标本及预处理:常用标本及收集,取样时间,样品预处理

  (五)药物浓度测定常用技术及评价

1 光谱法

2 色谱法

3 免疫化学法

4 其他技术

  (六)进行药物浓度监测的主要药物,强心甙类,抗癫痫药,环孢素,茶碱,治疗情感性精神障碍药,氨基甙类抗菌素,抗心律失常药。

 

第十九章  临床生物化学自动化分析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类型、工作原理,常用的自动化分析方法,以及自动生化分析仪的性能评价,自动生化分析的分类等。

  教学要求

(一)掌握一般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结构,工作原理,常用的自动分析方法,以及主要参数的设置。

(二)熟悉自动生化分析仪的性能评价,自动生化分析仪的分类等。

(三)了解自动生化分析仪的发展史。

  教学内容

(一)   临床生化自动化分析仪的类型。

1自动生化分析仪的发展。

2自动生化分析仪的定义。

3自动生化分析仪的分类方法和种类(以结构、分析速度和自动化程度来分类)。

有连续流动式、离心式、分立式、干化学式

(二)   全自动生化分析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1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一段结构。

2每一组成部分的作用。

3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工作原理。

(三)   自动生化分析仪的一般性能评价与合理选用

1.生物化学自动分析性能

2.性能评价指标

(四)   全自动生化分析方法及双试剂的优点

1分析方法的种类:终点法、连续监测法、比浊测定法、均相免疫分析法

2参数设置方法:样品与试剂量、试剂的选择、测定方法的选择、波长的选择、分析时间的选择、校正方法。

3实验用水质量及生物化学实验室条件

 

 

教学组织与方法

  实施机构:由医学检验系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教研室执行。

  组织内容:教案和讲义审核、集体教学备课、教学方法研究、教学手段应用。

  教学方法:

1.理论教学:以启发式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强调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根据不同章节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在部分章节采用PBLCBL等教学方法。除课堂讲授外,可采用自学、组织讨论、播放电视录像等不同形式进行教学。对学有余力的学生,除要掌握必要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外,还要提高他们的课外阅读参考资料的能力。

2.实验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通过实验使学生扎实地掌握临床生物化学检验验技术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注意事项,掌握临床试验的方法学评价内容,达到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教学强调规范性、严谨性和创新性。以技能性培训加强学生基本技能训练,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加强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夯实基础,开拓创新。

3.各相关教学部门要做好教学保障工作,保证实验仪器设备正常运行、材料供应;课前准备要充分,通过集体备课、试讲、预试验等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保证上好每堂课、做好每个试验。

4.辅导形式:可采用辅导讲义、课堂答疑、网络互动等方式进行辅导。

  考核办法 理论考试实行闭卷考试成绩计算:理论考试占60%,作业10%,考勤10%,实验报告20%

 

  教学时数分配表

内容

教学手段

时数

实验内容

时数

类型

绪论

多媒体

1

 

 

 

蛋白质与非蛋白含氮化合物检验

多媒体

5

试剂配制NaCl,半自动生化分析仪参数设置及仪器使用

4

技能型实验

 

 

 

血清白蛋白测定、回收试验

4

综合型实验

 

 

 

血清总蛋白测定、最低检出限和线性范围

4

综合型实验

糖代谢紊乱的生物化学检验

多媒体

6

血清葡萄糖测定、方法比较试验

4

综合型实验

脂质和脂蛋白代谢紊乱的生物化学检验

多媒体/PBL

6

血清甘油三酯测定、吸收曲线

4

 

综合型实验

 

 

 

血清胆固醇测定、室内质控图绘制

4

综合型实验

诊断酶学

多媒体

8

半自动生化分析仪340nm波长实际K值测定

4

技能型实验

微量元素与维生素检验

多媒体

2

 

 

 

肝胆疾病的生物化学检验

多媒体

6

肝脏疾病的临床生物化学诊断(ALTTBiLDbiL

4

综合型实验

 

 

 

血清总胆红素测定、干扰试验

4

综合型实验

肾脏疾病的生物化学检验

多媒体

6

肾脏疾病的临床生物化学诊断(UREACREA

4

综合型实验

心血管疾病的生物化学检验

多媒体/CBL

4

血清肌酸激酶测定、标准曲线的制作

4

综合型实验

胃肠胰疾病的临床生物化学检验

多媒体

2

急慢性胰腺炎临床生物化学诊断(血尿AMY

4

综合型实验

体液与酸碱平衡紊乱的生物化学检验

多媒体/CBL

6

血清钾的测定、重复性实验

4

综合型实验

 

 

 

无机元素钙磷测定、试剂空白

4

综合型实验

内分泌疾病的生物化学检验

多媒体

4

 

 

 

治疗药物浓度监测

多媒体

2

 

 

 

临床生物化学自动化分析

多媒体

2

 

 

 

 

 

 

设计性实验

4

设计性实验

合计

 

62

 

 

60

 

 

关闭窗口
您是本站第 位贵客。

 版权所有:遵义医科大学检验医学院;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医学检验科  黔ICP备06003261号-2
遵义医科大学检验医学院地址:贵州省遵义市新蒲校区学府西路6号 电话:(0851)28642550  邮编:563006
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医学检验科地址:贵州省遵义市大连路149号 电话:(0851)28608182 邮编:563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