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检验系
English >> 学校主页
 首页  部门概况  组织机构  ISO15189  教学工作  科研工作  学科建设  党团工作  学生工作  招生就业  学术交流  下载中心 
教学工作
 师资队伍 
 课程简介 
 教学大纲 
 精品课程 
 试验平台 
 临床实习 
 研究生教学 
 本科生教学 
 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 
 进修生教学 
 教学视频 
教学大纲
您的位置: 首页>教学工作>教学大纲>正文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理论教学大纲
2016-10-21 12:17   审核人:

(供四年制本科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使用)

I 前言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是检验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是利用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与技能,侧重研究感染性疾病的病原体特征,并通过系统的检查方法,及时、准确地对临床标本作出病原学诊断和对抗菌药物敏感性的报告,为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科学的依据。为此,本门课程重点讲授临床常见病原微生物的微生物学特性及其检验方法、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试验、细菌检验的质量控制以及医院感染及其监测等临床微生物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要求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能正确、熟练掌握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病原微生物检验的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熟悉临床上常见病原微生物,特别是病原性细菌的特性及其鉴定方法,能对常见临床标本进行病原学检验及抗菌药物的敏感试验,并正确分析检验结果,作出正确的检验报告。

本大纲适用于五年制本科医学检验专业使用,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1.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中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标示,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标示,一般内容不标示与教学要求相对应,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2.总教学参考时数:118学时,其中理论66学时,实验课52学时,由于本专业未开设药理学,为了让学生学好“细菌耐药性相关知识”,因此,增加了药理学基础知识大纲;理论与实验学时之比1.27:1。

3.教材及参考书:《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人民卫生出版社,刘运德、楼永良主編,第1版,2015年3月;《药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石京山、杨俭主編,第1版,2014年8月。

II 正文

绪 论

一 教学要求

学习临床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该课程的性质和研究方向,了解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学科动态。

二 教学目的

(一)掌握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和非细胞型微生物的特点和种类,微生物、正常菌群、条件致病微生物和病原微生物的概念。

(二)熟悉临床微生物重点关注的内容。

(三)了解临床微生物检验的现状和发展方向。

三 教学内容

(一)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和非细胞型微生物的特点和种类,微生物、正常菌群、条件致病微生物和病原微生物的概念。

(二)临床微生物学重点关注的内容

(三)临床微生物学的基本任务、课程目标、现状和发展方向。

第一篇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基本技术

第一章 细菌检验基本技术

一 教学要求

利用细菌检验的基本技术,结合临床实际,对患者标本进行检验,可以快速提供准确的病原学诊断,知道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二 教学目的

(一)掌握不染色标本的检查方法和意义;革兰染色和抗酸染色方法及应用;常用细菌分离培养与接种技术,细菌的生长现象,常用细菌生化反应原理。

(二)熟悉细菌染色的基本原理,特殊染色的应用;培养基的概念、主要组成成分、种类和选择,培养基的制备;常用细菌培养方法;内毒素的原理及临床意义;降钙素原检查的临床意义;

自动血培养系统培养细菌的原理。

(三)了解常用细菌染色染料的种类和性质;特殊染色方法(芽孢、鞭毛、荚膜、细胞壁、异染颗粒染色);细菌免疫学检查原理;动物实验常用的接种方法、采血方法,实验动物的条件;细菌免疫学检验和分子生物学检验的常用方法;外毒素检查的原理和方法。

三 教学内容

(一) 细菌形态学检查方法

细菌不染色及染色(革兰染色、抗酸染色、负染色、荧光染色、特殊染色)标本的检查。

(二) 细菌的分离培养与接种技术

培养基主要成分及作用、培养基的分类、培养基的制备、培养基的选择;无菌技术、细菌的分离培养与接种技术;细菌的培养方法、细菌生长的现象

(三) 细菌生物化学鉴定技术

糖(醇、苷)类发酵试验、O-F试验、ONPG、七叶苷水解试验甲基红试验、V-P试验蛋白质氨基酸代谢试验、枸橼酸盐碳源利用试验呼吸酶类试验、其他生化或鉴定细菌常用试验(凝固酶实验、DNA酶实验、CAMP试验、杆菌肽试验、奥普托欣试验、O/129抑菌试验)、复合生化试验(克氏双糖铁琼脂试验MIU试验)的用途及判断。

(四) 细菌的非培养检验技术

免疫检验技术、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细菌毒素(、外)检验技术、降钙素原检验技术、动物实验方法。

(五) 细菌检验自动化

微生物标本前处理系统、自动染色系统、自动血液培养系统自动化细菌鉴定药敏系统、院内感染分析系统、微生物实验室信息化、微生物自动化检测系统的进展。

第二章 真菌检验基本技术

一 教学要求

学习真菌的形态学检查、常用的培养与鉴定技术及其他非培养检验技术。与细菌相比,真菌试验要特别注意实验中生物安全防护问题。

二 教学目的

(一)掌握临床上检验真菌的常用方法,包括真菌标本的采集、直接镜检、染色镜检、分离培养及生化反应等。

(二)熟悉真菌的药物敏感性试验;G试验和GM试验。

(三)了解真菌的免疫学检验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

三 教学内容

(一) 真菌的形态学检查

直接镜检、染色镜检(革兰染色、乳酸酚棉兰染色、墨汁染色、荧光染色和糖原染色。

(二) 真菌的培养与鉴定技术

真菌培养基本条件、培养方法(试管培养法、大培养法、小培养法)、生长现象的观察; 真菌的鉴定(毛发穿孔试验、明胶液化试验、芽管形成试验、后膜孢子形成试验、酚氧化酶试验、脲酶试验、糖同化或发酵试验);药物敏感性试验方法(临床常用抗真菌药物及稀释法、纸片扩散法)

(三) 其他非培养检验技术

免疫学检验技术、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G试验和GM试验。

第三章 病毒检验基本技术

一 教学要求

病毒检验基本技术包括感染病毒的形态学检查、培养与鉴定、病毒蛋白和免疫应答产物抗体的免疫学检测技术,以及病毒核酸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等。学习这些技术,将有助于全面理解和掌握临床病毒学检验内容,正确开展病毒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监测工作。

二 教学目的

(一)熟悉病毒的常见非培养检验技术。

(二)了解病毒的形态学检查及病毒的培养与鉴定技术。

三 教学内容

(一)病毒的形态学检查(包括显微镜和电镜技术)。

(二)病毒的细胞培养、鸡胚培养、动物接种,病毒增值的鉴定指标、感染性测定和数量测定。

(三)病毒的抗原抗体检测等免疫学检验技术及核酸杂交、聚合酶链反应技术等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

第四章 细菌耐药性检测

一 教学要求

学习抗菌药物的种类及作用机制、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常用方法、细菌的耐药性和产生机制及细菌耐药表型的检查方法。

二 教学目的

(一)掌握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的目的、意义、常用方法及相关药敏结果的判断;常见细菌的耐药性检测方法及结果判断。

(二)熟悉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种类;联合药敏试验的意义和常见结果;细菌耐药检测;

(三)了解细菌的主要耐药机制;细菌耐药基因的检测;稀释法、E试验法、自动化仪器法的原理、方法及结果判断,临床常用的抗菌药物,细菌的耐药性和产生机制,细菌耐药表型的检查方法;选择原则、方法及结果判断;E-test法。

三 教学内容

(一)抗菌药物的种类及作用机制

(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的意义抗菌药物选择原则K-B法试验的原理试验方法、结果判断中敏感、耐药、中介、MIC、MBC、MIC50、MIC90含义及质量控制;肉汤稀释法及琼脂稀释法检测结果判断E-test法检测及结果判断联合药敏试验的意义和常见结果

(三)细菌耐药主要产生的机制。

(四)超广谱β内酰胺酶、碳青霉烯酶、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万古霉素耐药肠球菌其他耐药菌表型的检测方法和临床意义;细菌耐药基因的检测。

第五章 医院内感染

一 教学要求

通过本课程学习,让学生能够理解医院感染发生与预防控制的相关知识,控制医院感染的方法,为今后工作学习打好基础,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应用于临床。

二 教学目的

(一)掌握医院感染的定义、分类、传播过程及医院感染监测。

(二)熟悉医务人员手部卫生,医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医院内感染暴发,以及医院内污水物的消毒处理。

(三)了解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医院内感染管理与实施。

三 教学内容

(一)医院感染的定义分类(外源性感染、内源性感染及母婴感染)

(二)医院内感染的流行病学(传播过程医院内感染的暴发及其病原学分析);医院内感染微生物学与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医务人员手卫生医院内污水物的消毒处理、医院内感染预防与控制(医院内感染管理与实施、医院感染监测)。

第六章 微生物学检验的质量保证

一 教学要求

学习微生物实验室检验前、中、后质量管理内容及其质量保证方法,为微生物学实验室准确、及时地未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二 教学目的

(一)掌握质量保证概念;微生物标本采集的基本原则及运送;新批次试剂质量控制应满足的要求和室内质量控制内容;检验结果报告。

(二)熟悉微生物学的检验过程,常用培养基、生化反应试剂的质量控制,检验结果的审核内容。

(三)了解实验室间质量评价,检验后标本处理。

三 教学内容

(一)检验前质量保证:检验申请标本的采集原则与运送要求、不合格标本的接收标准

(二)检验中质量保证:临床微生物室工作人员设备试剂和耗材的相关要求新批次试剂质量控制应满足的要求和室内质量控制内容)、检验过程(检验方法的选择、检验程序文件化、检验结果的质量控制)。

(三)检验后质量保证:检验结果的审核与报告、检验后标本的处理

第七章 实验室安全防护及菌种保存技术

一 教学要求

通过学习严格的生物安全标准化操作规程,妥善处理感染性废物等方法,达到预防实验室工作人员、环境和工作暴露于实验室过程中处理、储存的已知或未知潜在的感染性微生物的目的;学习菌种保存技术及其管理,以利于常规工作、科研和流行病学调查使用。正确使用实验室仪器设备及个人防护。

二 教学目的

(一) 掌握实验室生物安全概念、实验室生物安全水平分级及防护,微生物危险度的分级,常用菌种保存方法,消毒灭菌的概念和方法。

(二)熟悉试验室安全操作规范,暴露和废弃物的处理,菌种的分类。

(三)了解消毒灭菌效果的评估,菌种保存的管理。

三 教学内容

(一) 实验室安全防护

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水平( 生物因子危险度等级、风险评估、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分级);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概念生物安全基本设备的选择、校准、维护及使用个人防护安全操作规范、暴露和废气物的处理);消毒灭菌(消毒、灭菌概念,消毒灭菌技术种类及选择、消毒灭菌效果的评估)。

(二) 菌种保存技术及管理

菌种的种类(标准菌株的来源、特征及用途)、临床菌株用途;菌种保存方法、防止菌种变异的措施、菌种保存注意事项;菌种保存的管理。

第二篇 临床细菌学检验

第八章 病原性球菌检验

一 教学要求

学习革兰阳性球菌和革兰阴性球菌的分类、临床意义、微生物学特性及微生物学检验。

二 教学目的

(一)掌握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肠球菌属、奈瑟菌属及卡他莫拉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临床检验程序,主要鉴定试验及鉴别方法。

(二)熟悉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肠球菌属、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的临床意义。

(三)了解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肠球菌属、奈瑟菌属的分类。

三 教学内容

(一)葡萄球菌属

本菌属中病原性球菌、SPA、血浆凝固酶、MRS的概念,分类,主要生物学特性,临床检验程序,主要鉴定试验及鉴别方法临床意义,药敏试验的药物选择。

(二)链球菌属

本菌属中CAMP试验、SLO试验甲型溶血性链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丙型链球菌的含义、荚膜肿胀试验,分类,主要生物学特性,临床检验程序,主要鉴定试验及鉴别方法临床意义,药敏试验的药物选择。

(三)肠球菌属

本菌属分类,主要生物学特性,临床检验程序,主要鉴定试验临床意义,药敏试验的药物选择。

(四)奈瑟菌属和卡他莫拉菌

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标本的采集,奈瑟菌属和卡他莫拉菌主要生物学特性,临床检验程序,主要鉴定试验临床意义,药敏试验的药物选择。

第九章 肠杆菌科检验

一 教学要求

学习肠杆菌科细菌的分类、临床意义、微生物学特性及微生物学检验。

二 教学目的

(一)掌握肠杆菌科细菌的共同特性,临床常见细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临床检验程序、主要鉴定试验。

(二)熟悉临床常见肠杆菌科细菌的种类、肠杆菌科细菌的临床意义。

(三)了解肠杆菌科细菌的分类。

三 教学内容

(一)肠杆菌科细菌的共同生物学特性(形态培养特性、生化反应特性、抗原构造及抵抗力),临床常见肠杆菌科细菌的种类主要生物学特性、临床检验程序、主要鉴定试验KIA概念

(二)埃希菌属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微生物学检验

(三)克雷伯菌属生物学特性、微生物学检验

(四)志贺菌属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微生物学检验

(五)沙门菌属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微生物学检验

(六)耶尔森菌属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微生物学检验

(七)变形杆菌属、普罗威登斯菌属及摩根菌属:迁徙现象、生物学特性、微生物学检验。

(八)肠杆菌科其他细菌 枸橼酸杆菌属、肠杆菌属、沙雷菌属生物学特性、微生物学检验。

第十章弧菌属和气单胞菌属检验

一 教学要求

学习弧菌属、气单胞菌属的分类、临床意义、微生物学特性及微生物学检验。

二 教学目的

(一)掌握霍乱弧菌的初步诊断和鉴别诊断,霍乱弧菌和副溶血弧菌的生物学特性,气单胞菌属主要生物学特性。

(二)熟悉霍乱弧菌的致病机制和临床意义,副溶血弧菌和气单胞菌属的致病性和临床意义,气单胞菌属的微生物检验,副溶血弧菌和气单胞菌属药敏试验的药敏选择。

(三)了解弧菌科和气单胞菌属分类。

三 教学内容

(一)弧菌属

弧菌属的共同特征、霍乱弧菌(分类致病机制和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微生物检验);副溶血性弧菌(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微生物检验药敏试验的药物选择);其他弧菌常见种类及致病性。

(二)气单胞菌属

分类、致病机制和临床意义生物学主要特性微生物学检验药敏试验的药物选择

第十一章弯曲菌属检验、螺杆菌属检验

一 教学要求

学习弯曲菌属、螺杆菌属细菌的分类、临床意义、微生物学特性及微生物学检验。

二 教学目的

(一)掌握弯曲菌和幽门螺杆菌的形态特征、培养特性、主要生理生化特征、微生物检验方法及主要鉴定试验。

(二)熟悉弯曲菌和幽门螺杆菌的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

(三)了解弯曲菌和幽门螺杆菌的分类和命名。

三 教学内容

(一)弯曲菌属分类、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微生物检验

(二)螺杆菌属分类、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微生物检验、药敏试验的药物选择。

第十二章 非发酵菌检验

一 教学要求

学习临床常见非发酵菌的分类、临床意义、微生物学特性及微生物学检验。

二 教学目的

(一)掌握假单胞菌属、不动杆菌属、窄食单胞菌属的临床意义及主要生物学特性、检验程序和鉴定依据。

(二)熟悉伯克霍尔德菌属、产碱杆菌属和莫拉菌属的临床意义及主要生物学特性、检验程序和鉴定依据。

(三)了解临床常见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的常见种类,伊丽莎白菌属和金黄杆菌属的临床意义及生物学特性、微生物检验。

三 教学内容

(一)非发酵菌的定义、种类、共同生物学特征

(二)假单胞菌属 分类、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鉴定特征铜绿假单胞菌生物学特性微生物学检验、药敏试验的药物选择。

(三)窄食假单胞菌属 分类、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微生物学检验、药敏试验的药物选择。

(四)不动杆菌属 分类、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微生物学检验、药敏试验的药物选择。

(五)伯克霍尔德菌属 分类、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微生物学检验、药敏试验的药物选择。

(六)产碱杆菌属 分类、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微生物学检验、药敏试验的药物选择。

(七)莫拉菌属 分类、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微生物学检验、药敏试验的药物选择。

(八)伊丽莎白菌属和金黄杆菌属 分类、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微生物学检验、药敏试验的药物选择。

第十三章 其他革兰阴性杆菌检验

一 教学要求

学习苛养菌及人兽共患病原菌分类、临床意义、微生物学特性和微生物学检验。

二 教学目的

(一)掌握流感嗜血杆菌、嗜肺军团菌和布鲁菌属的生物学特性、培养特性、检验要点。

(二)熟悉流感嗜血杆菌和嗜肺军团菌及布鲁菌的临床意义,百日咳鲍特菌的形态染色、培养特性。

(三)了解流感嗜血杆菌、鲍特菌属、军团菌属、布鲁菌属的分类和药敏试验的药物选择;百日咳鲍特菌的临床意义及检验要点。

三 教学内容

(1)嗜血杆菌属:分类、临床意义、流感嗜血杆菌生物学特性(卫星现象Ⅴ因子Ⅹ因子的概念)及微生物学检验。

(2)鲍特菌属:分类、临床意义、百日咳鲍特菌的形态染色培养特性

(3)军团菌属:分类、临床意义嗜肺军团菌生物学特性培养特性检验要点

(4)布鲁氏菌属:分类、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培养特性检验要点

第十四章 需氧革兰阳性杆菌检验

一 教学要求

学习需氧革兰阳性杆菌的分类、临床意义、微生物学特性及微生物学检验。

二 教学目的

(一)掌握炭疽芽胞杆菌和蜡样芽孢杆菌的形态结构、培养特性和鉴定试验。

(二)熟悉白喉棒状杆菌、炭疽芽胞杆菌和蜡样芽孢杆菌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白喉棒状杆菌、产单核李斯特菌和红斑丹毒丝菌、阴道加特纳菌的形态结构、培养特性和鉴定要点。

(三)了解需氧蜡样芽胞杆菌的分类,产单核李斯特菌、红斑丹毒丝菌和阴道加特纳菌的临床意义。

三 教学内容

(一)棒状杆菌属白喉棒状杆菌、类白喉棒状杆菌、异染颗粒的概念及白喉棒状杆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

(二)炭疽芽胞杆菌 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微生物学检验

(三)蜡样芽孢杆菌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微生物学检验。

(四)产单核李斯特菌、红斑丹毒丝菌、阴道加特纳菌的临床意义主要生物学特性及微生物学检验

第十五章 分枝杆菌属检验

一 教学要求

学习分枝杆菌属的临床意义、微生物学特性及微生物学检验。

二 教学目的

(一)掌握分枝杆菌的形态、培养特点,结核分枝杆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微生物学检验方法与结果、主要鉴定试验。

(二)熟悉结核分枝杆菌的结核分枝杆的临床意义,非结核分枝杆菌的概念与致病条件。

(三)了解结核分枝杆菌及非结核分枝杆菌的分类,麻风分枝杆菌的生物学特性与临床意义。

三 教学内容

(一)结核分枝杆菌 形态染色特点培养特点抵抗力变异性菌体成分及其作用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验及抗酸染色的报告方式

(二)麻风分枝杆菌的培养特点。

(三)临床常见非分枝杆菌的种类临床意义及微生物学检验

第十六章 放线菌与诺卡菌

一 教学要求

学习放线菌、诺卡菌属的微生物学特性及微生物学检验

二 教学目的

(一)掌握放线菌、诺卡菌的主要生物学特点及鉴定。

(二)熟悉放线菌、诺卡菌的临床意义。

(三)了解放线菌属、诺卡菌的分类。

三 教学内容

(一)放线菌、硫磺样颗粒的概念

(二)放线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及微生物学检验、分类。

(三)诺卡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及微生物学检验、分类。

第十七章 厌氧菌性细菌检验

一 教学要求

学习厌氧菌的分类、临床意义、微生物学特性及微生物学检验。

二 教学目的

(一)掌握厌氧菌的种类、常见厌氧性细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常用微生物学检查方法。

(二)熟悉梭状芽胞杆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微生物学检验,常见无芽孢厌氧菌的鉴定与鉴别要点。

(三)了解厌氧菌在人体的分布特点,厌氧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细菌学指征。

三 教学内容

(一)厌氧菌概述 基本概念、分类与分布、临床意义、厌氧菌感染的微生物检验(标本的选择和采集标本的转运和储存检验方法、药敏试验)。

(二)梭状芽胞杆菌 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梭菌、肉毒梭菌、艰难梭状的鉴别要点;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及微生物学检验

(三)常见无芽孢厌氧菌 分类、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及微生物学检验

第十八章 衣原体检验

一 教学要求

学习衣原体的分类、临床意义、微生物学特性及微生物学检验。

二 教学目的

(一)掌握衣原体的主要微生物学特性、临床检验程序与结果,主要鉴定试验,对人致病的衣原体种类。

(二)熟悉病原衣原体的临床意义

(三)了解病原衣原体的分类。

三 教学内容

(一)衣原体、原体、始体的概念

(二)沙眼衣原体临床意义主要微生物学特性微生物学检验

(三)肺炎嗜支原体临床意义、主要微生物学特性、微生物学检验。

(四)鹦鹉热嗜衣原体的临床意义、主要微生物学特性、微生物学检验。

第十九章 立克次体检验

一 教学要求

学习立克次体的分类、临床意义、微生物学特性及微生物学检验。

二 教学目的

(一)掌握立克次体的共同体特点。

(二)熟悉立克次体属和东方体属的临床意义、主要生物学特性和微生物学检验。

(三)了解其他立克次体的临床意义、微生物学特性及微生物学检验。

三 教学内容

(一)概述 立克次体的概念共同特点、常见立克次体的分类、所致疾病和流行环节

(二)立克次体属临床意义、分类、生物学特性微生物学检验(标本采集与处理、标本的直接检查、分离与鉴定培养、外斐反应及其他抗体检查)。

(三)东方体属的临床意义、分类、生物学特性微生物学检验(标本采集与处理、标本的直接检查、分离与鉴定培养、抗体检查)。

(四)其他立克次体的临床意义、微生物学特性及微生物学检验。

第二十章 支原体检验

一 教学要求

学习支原体的分类、临床意义、微生物学特性及微生物学检验。

二 教学目的

(一)掌握支原体的概念,主要生物学特性、临床微生物检验程序、主要鉴定试验及鉴别方法。(二)熟悉肺炎支原体、解尿脲原体及其他支原体的临床意义。

(三)了解支原体的临床意义分类

三 教学内容

(一)概述支原体的概念、分类、临床意义人类主要支原体的生物学特性支原体与细菌L型的异同

(二)肺炎支原体、解尿脲原体及其他支原体的主要生物学特性、主要微生物检验方法。

第二十一章 螺旋体检验

一 教学要求

学习螺旋体的分类、临床意义、微生物学特性及微生物学检验。

二 教学目的

(一)掌握螺旋体的概念,致病螺旋体的种类,梅毒螺旋体及钩端螺旋体的主要生物学特性和微生物学检验方法。

(二)熟悉梅毒螺旋体及钩端螺旋体的临床意义。

(三)了解伯氏疏螺旋体、奋森疏螺旋体的生物学特点及临床意义和微生物检验方法。

三 教学内容

(一)螺旋体的概念致病钩端螺旋体的种类及所引起的疾病

(二)密螺旋体属 梅毒螺旋体的临床意义生物物学学特性及微生检验

(三)疏螺旋体属 伯氏疏螺旋体的(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及微生物检验),回归热螺旋体(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及微生物)。

(四)钩端螺旋体 问号钩端螺旋体的临床意义微生物学特性及微生物检验

第三篇 临床真菌学检验

第二十二章真菌学概论

一 教学要求

学习真菌的分类与命名原则、真菌的形态和菌落特征,真菌的培养繁殖。

二 教学目的

(一)掌握真菌的概念、镜下形态、培养特性和繁殖方式、菌落特征,真菌孢子与细菌芽孢的区别。

(二)熟悉真菌的分类与命名。

三 教学内容

(一)真菌的概念分类命名

(二)真菌的生物学特性 形态特征(镜下形态、菌落特征)培养繁殖(培养特性、繁殖方式)

第二十三章 常见感染性真菌检验

一 教学要求

学习皮肤黏膜感染真菌及侵袭性感染真菌的分类、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微生物学检验及药敏试验的药物选择。

二 教学目的

(一)掌握临床常见的皮肤黏膜感染真菌和侵袭性真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临床检验程序、主要鉴定试验。

(二)熟悉临床常见皮肤黏膜感染真菌和侵袭性感染真菌的分类及临床意义。

(三)了解常见皮肤真菌和侵袭性感染真菌药敏试验的药物选择。

三 教学内容

(一)皮肤黏膜感染真菌(毛癣菌属、表皮癣菌属、小孢子癣菌属)分类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微生物检验

(二)侵袭性感染真菌

1、酵母型真菌(念珠菌属、隐球菌属)的分类临床意义鉴定及药敏试验的药物选择;

2、丝状真菌(曲霉菌属、毛霉目真菌、镰刀菌)的分类、临床意义鉴定及药敏试药物选择;

3、卡氏肺孢菌的分类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及微生物检验

4、二相性真菌(组织胞浆菌属、马内菲青霉)的分类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微生物学检

及药物选择。

第四篇 临床病毒学检验

第二十四章 病毒学概论

一 教学要求

学习病毒分类与命名的原则,病毒的基本特性。

二 教学目的

(一)病毒的基本生物学特性。

(二)了解病毒的分类与命名。

三 教学内容

(一)概念病毒、病毒体、顿挫感染、缺陷病毒、辅助病毒的概念。

(二)分类分类依据与原则,分类系统和命名。

(三)病毒的基本特性(形态学特性、结构、增殖、遗传和变异)。

第二十五章 呼吸道病毒检验

一 教学要求

学习呼吸道病毒的定义与分类、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及微生物学检验。

二 教学目的

(一)掌握流行性感冒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微生物学检验方法及临床意义。

(二)熟悉副流感病毒分离培养与鉴定、血清学诊断及早期诊断方法。

(三)了解其他呼吸道病毒。

三 教学内容

(一)呼吸道病毒的概念、常见种类及所致疾病。

(二)正黏病毒科 流行性感冒病毒的分类、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及微生物学检验;禽流感病毒的临床意义及微生物学检验。

(三)副粘病毒科 副流行病毒的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及微生物学检验;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的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及微生物学检验方法。

(四)其他呼吸道病毒常见种类及所致疾病

第二十六章 肠道病毒检验

一 教学要求

学习常见肠道病毒的定义与分类、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及微生物学检验。

二 教学目的

(一)掌握肠道病毒的共同特点,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及轮状病毒生物学特性和微生物学检验。

(二)熟悉肠道病毒的临床意义及其他胃肠炎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三)了解其他胃肠炎病毒的临床意义。

三 教学内容

(一)肠道病毒的共同特点人类肠道病毒主要包括的种类

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的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和微生物学检验;新型肠道病毒的临床意义、微生物学特性及微生物学检验。

(二)轮状病毒的分类、临床意义微生物学特性及微生物学检验

(三)其他胃肠炎病毒的临床意义。

第二十七章 肝炎病毒及检验

一 教学要求

学习肝炎病毒的定义与分类、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及微生物学检验。

二 教学目的

(一)掌握肝炎病毒的定义与分类,五种肝炎病毒的标本采集、临床检验、报告及结果解释。

(二)熟悉五种肝炎病毒的基因组、临床意义、微生物学特性。

(三)了解五种肝炎病毒的分类。

三 教学内容

(一)肝炎病毒的定义与分类,五种肝炎病毒的标本采集、临床检验、报告及结果解释。

(二)五种肝炎病毒的基因组、临床意义、微生物学特性。

(三)五种肝炎病毒的分类。

第二十八章反转录病毒

一 教学要求

学习反转录病毒的分类、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及微生物学检验。

二 教学目的

(一)掌握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微生物学检查方法

(二)熟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临床意义及生物学特性

(三)了解人类嗜T细胞病毒I型、II型的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及微生物学检查方法

三 教学内容

(一)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概念临床意义主要生物学特性微生物学检查方法

(二)人类嗜T细胞病毒I型、II型的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及微生物学检查方法。

第二十九章 疱疹病毒

一 教学要求

学习疱疹病毒的定义与分类、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及微生物学检验。

二 教学目的

(一)掌握疱疹病毒的概念、共同特点及种类。

(二)熟悉人类疱疹病毒的微生物学特性及微生物学检查方法。

(三)了解人类疱疹病毒的临床意义。

三 教学内容

(一)疱疹病毒的概念、共同特点及种类

(二)单纯疱疹病毒(HSV)、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人巨细胞病毒(CMV)、EB病毒、人疱疹病毒6、7、8型的临床意义、微生物学特性微生物学检验

第三十章 其他病毒检验

一 教学要求

学习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森林脑炎病毒、登革病毒、出血热病毒、狂犬病病毒人乳头瘤病毒的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和微生物学检验。

二 教学目的

(一)掌握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登革病毒生物学特性、传播途径及微生物学检验方法。

(二)熟悉狂犬病病毒、人乳头瘤病毒生物学特性、微生物学检验方法。

(三)了解森林脑炎病毒、出血热病毒生物学特性、传播途径及微生物学检验方法。

三 教学内容

(一)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登革病毒生物学特性、临床意义及微生物学检验方法。

(二)狂犬病病毒、人乳头瘤病毒生物学特性、临床意义及微生物学检验方法。

(三)森林脑炎病毒、出血热病毒生物学特性、临床意义及微生物学检验方法。

第三十一章 血液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一 教学要求

学习血培养标本的采集指征、运送和验收要求,细菌学检验程序和方法、报告与结果的解释。

二 教学目的

(一)掌握血流感染的定义血培养标本的采集指征、运送和验收要求,细菌学检验程序和方法。

(二)熟悉血培养报告与结果的解释。

(三)了解特殊要求的血培养及血流感染快速检测方法。

三 教学内容

(一)血流感染的定义、血培养标本的采集指征、运送和验收要求,细菌学检验程序和方法

(二)血培养报告与结果的解释

(三)特殊要求的血培养及血流感染快速检测方法。

第三十二章 尿液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一 教学要求

学习尿培养标本的采集指征、运送和验收要求,细菌学检验程序和方法,报告与结果的解释。

二 教学目的

(一)掌握泌尿系感染的定义,尿培养标本的采集指征、运送和验收要求,细菌学检验程序和方法,尿液标本的细菌计数方法。

(二)熟悉尿培养观察与结果解释。

三 教学内容

(一)泌尿系感染的定义、尿培养标本的采集指征、标本采集、运送和验收要求,细菌学检验程序和方法

(二)尿培养报告与结果的解释

第三十三章 粪便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一 教学要求

学习粪便培养标本的采集指征、运送和验收要求,细菌学检验程序和方法、报告与结果的解释。

二 教学目的

(一)掌握粪便培养标本的采集指征、运送和验收要求,常见致病菌的培养及鉴定方法。

(二)熟悉粪便培养的细菌学检验程序、报告与结果的解释。

三 教学内容

(一)腹泻的分类。

(二)粪便培养标本的采集指征、标本的采集、运送和验收要求

(三)粪便培养细菌学检验程序方法

(四)粪便培养报告与结果的解释

第三十四章 痰液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一 教学要求

学习痰液培养标本的采集指征、运送和验收要求,细菌学检验程序和方法、报告与结果解释。

二 教学目的

(一)掌握痰液培养标本的采集指征、运送和验收要求,常见致病菌的培养及鉴定方法。

(二)熟悉痰液培养的细菌学检验程序、报告与结果的解释

(三)了解上呼吸道正常菌群及临床引起下呼吸道感染常见病原菌种类。

三 教学内容

(一)上呼吸道正常菌群及下呼吸道感染常见病原菌种类。

(二)痰液培养标本的采集指征、运送和验收要求

(三)痰液培养的细菌学检验程序、报告与结果的解释

第三十五章 脑脊液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一 教学要求

学习脑脊液培养标本的采集指征、运送和验收要求,细菌学检验程序和方法、报告与结果解释。

二 教学目的

(一)掌握脑脊液培养标本的采集指征、标本采集的注意事项、标本的运送和验收要求,细菌检验方法。

(二)熟悉引起脑膜炎主要病原菌

(三)了解脑脊液标本采集方法、脑脊液培养报告与结果的解释、细菌学检验程序。

三 教学内容

(一)临床引起脑膜炎主要病原菌。

(二)标本的采集指征、标本采集的注意事项、标本的运送和验收要求

(三)细菌学检验程序。

(四)细菌学检验方法(显微镜检查培养和鉴定、免疫学检验)。

(五)报告与结果解释。

第三十六章 脓液及创伤感染分泌物的细菌学检验

一 教学要求

学习脓液及创伤感染分泌物的采集指征、运送和验收要求,细菌学检验程序和方法、报告与结果解释。

二 教学目的

(一)掌握脓液及创伤感染分泌物的细菌培养和鉴定方法。

(二)熟悉脓液及创伤感染分泌物的采集与运送方法。

(三)了解脓液及创伤感染分泌物的常见病原微生物及其培养报告与解释。

三 教学内容

(一)脓液及创伤感染分泌物的常见病原微生物。

(二)标本的采集指征、标本采集、标本的运送和验收要求

(三)细菌学检验程序。

(四)细菌学检验方法(显微镜检查培养和鉴定)。

(五)报告与结果解释。

第三十七章生殖道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一 教学要求

学习生殖道培养标本的采集指征、运送和验收要求,细菌学检验程序和方法、报告与结果解释。

二 教学目的

(一)掌握生殖道培养标本的采集指征、采集与运送方法、细菌培养和鉴定方法。

(二)熟悉生殖道培养标本检验报告与解释。

(三)了解阴道分泌物的评分标准,生殖道标本中常见的病原微生物。

三 教学内容

(一)标本的采集指征、标本采集、标本的运送和验收要求

(二)生殖道培养标本的细菌学检验程序。

(三)生殖道培养标本的细菌学检验方法(显微镜检查培养和鉴定)。

(四)生殖道培养标本检验报告与结果解释

第三十八章眼、耳、口腔等分泌物的细菌学检验

一 教学要求

学习眼、耳、口腔等分泌物标本的采集指征、运送和验收要求,细菌学检验程序和方法、报告与结果解释。

二 教学目的

(一)掌握眼、耳、口腔等分泌物标本培养及鉴定方法。

(二)熟悉眼、耳、口腔等分泌物的采集指征、采集与运送方法、细菌培养标本检验报告与解释。

(三)了解眼、耳、口腔等分泌物的采集指征。

三 教学内容

(一)眼、耳、口腔等分泌物标本的采集指征、标本采集、标本的运送和验收要求。

(二)眼、耳、口腔等分泌物标本的细菌学检验程序。

(三)眼、耳、口腔等分泌物标本的细菌学检验方法(显微镜检查、培养和鉴定)。

(四)眼、耳、口腔等分泌物标本检验报告与结果解释

补充内容(药理学基础知识及抗感染药物)

第一章 绪论

一 教学要求

学习药理学的性质与任务,药物与药理学的发展史,药理学在新药研发中的作用

二 教学目的

(一)掌握药物及药理学的概念。

(二)熟悉药理学的学科任务

(三)了解药理学的研究方法、药物与药理学的发展史、药理学在新药研发中的作用。

三 教学内容

(一)药理学的概念药理学的学科任务

(二)药物与药理学发展史,药理学的研究方法、药物与药理学的发展史、药理学在新药研发中的作用。

第二章 药物效应动力学

一 教学要求

学习药物的基本作用、药物剂量与效应关系、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与受体。

二 教学目的

(一)掌握药物基本作用、治疗作用与不良反应等基本概念;药物量效关系,药物效应及安全指标;受体激动剂、拮抗剂的特点。

(二)熟悉受体的概念和特征。

(三)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受体的类型及药物与受体相互作用的信号转导。

三 教学内容

(一)药物的基本作用

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的概念及其两者的关系;治疗效果(对因治疗、对症治疗)的概念;不良反应(副作用、毒性反应、后遗反应、停药反应、变态反应及特异质反应);

(二)药物的量效关系与时效关系

药物的量效关系(量反应、阈剂量、效价强度、效能、最大效应浓度、质反应、半数致死量等)概念及量效曲线;药物的时效关系。

(三)药物的作用机制

理化反应、补充生命代谢物质、影响生理物质转运、影响酶的活性、作用于细胞膜的离子通道影响核酸代谢、影响免疫抑制。

(四)药物与受体

受体的由来、受体的本质与特性、受体与药物的相互作用(亲和力、内在活性、亲和力常数)、作用于受体的药物分类(激动药、拮抗药)及相互作用(竞争性拮抗剂、非竞争性拮抗剂)、受体类型及信号通路、受体的调节。

第三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一 教学要求

学习药物分子的跨膜转运,药物的体内过程,房室模型,药物消除动力学,体内药物的时量关系,药物代谢动力学重要参数,药物剂量的设计和优化。

二 教学目的

(一)掌握药物跨膜转运,体内过程及消除过程的基本规律;药物时量关系有关概念,药物消除动力学基本概念及有关药物动学参数。

(二)熟悉量效曲线;多次定时定量重复给药的动力学及其计算;药物的吸收、分布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一级动力学消除及零级动力学消除和应用。

(三)了解房室模型。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作用。

三 教学内容

(一)膜两侧pH对药物跨膜转运的影响及其有关运算;首过消除、生物利用度、表观分布容积的药理学意义和计算公式;药物的吸收、分布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肝药酶的特性、肝药酶诱导剂、肝药酶抑制剂及其对药物作用的影响;肾小管重吸收和肝肠循环的药理学意义及两者对药物作用的影响;量效曲线;药物消除及消除速率的基本概念;药物的消除速率常数(K)、半衰期(t1/2)、消除率(Cl)、稳态血浓(Css)等的药理学意义及其表达公式。

(二)药物跨膜转运的主要形式和特点;药物体内生物转化(代谢)的概念及主要方式;药物排泄的概念和排泄的主要途径。

第四章 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

一 教学要求

学习影响药物效应的药物因素和机体因素。

二 教学目的

(一)掌握影响药物效应的药物因素的给药方法及药物相互作用,机体因素的长期用药的反应性变化。

(二)熟悉影响药物效应机体因素的长期用药的突然停药综合征。

(三)了解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的生理因素、遗传因素、心理因素、药物的理化性质、药物制剂。

三 教学内容

(一)药物因素

药物的理化性质、药物制剂、给药方法及药物相互作用。

(二)机体因素

生理因素(年龄、体重与体型、性别)、疾病因素、遗传因素、心理因素、长期用药引起的机体反应性变化。

第三十一章 抗菌药物概论

一 教学要求

学习抗菌药物的常用术语、作用机制,细菌耐药性,抗菌药物应用原则。

二 教学目的

(一)掌握抗菌药物的基本概念、抗菌机制。

(二)熟悉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二)了解细菌的耐药性、抗菌药物应用原则。

三 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

抗菌药物、抗生素、抗菌谱、MIC、MBC抑菌药物、杀菌药物、化疗指数、抗生素后效应、首次接触效应、时间依耐性抗菌药物、浓度依耐性抗菌药物。

(二)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增加细胞膜的通透性、抑制蛋白质合成、影响细菌叶酸代谢、抑制细菌核酸代谢。

(三)细菌的耐药性

耐药性种类(获得性耐药、固有性耐药)、耐药性产生的机制(产生灭活酶、改变细菌外膜通透性、改变抗菌药物作用靶位、主动外排系统活性增强、代谢途径的改变、细菌生物膜的形成、交叉耐药性)、避免细菌耐药性的措施。

第三十二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一 教学要求

学习β-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其它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药及其复方制剂抗菌的分类、作用机制和耐药机制。

二 教学目的

(一)掌握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抗菌作用、分类。

(二)熟悉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

(三)了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特点及应用。

三 教学内容

(一)β-内酰胺类抗生素抗菌作用机制,耐药机制。

1、青霉素类

(1)天然青霉素的体内过程、抗菌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用药注意事项;

(2)半合成青霉素 耐酸青霉素、耐酶青霉素(体内过程、抗菌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

(3)广谱青霉素 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匹氨西林。

(4)抗铜绿假单胞菌广谱青霉素 羧苄西林、磺苄西林、替卡西林哌拉西林

(5)抗G-菌青霉素 美西林、匹美西林、替莫西林。

2、头孢菌素类

第一、二、三、四代头孢菌素的作用特点及临床应用

3、其它β-内酰胺类

(1)碳青霉烯类 亚胺培南、帕尼培南、美罗培南的作用特点

(2)头霉素类 头孢西丁的作用特点

(3)拉氧头孢类

(4)单环β-内酰胺类 氨曲南的作用特点

4、β-内酰胺酶抑制药及其复方制剂

第三十三章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糖肽类及杆菌肽抗生素

一 教学要求

学习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糖肽类及杆菌肽抗生素。

二 教学目的

(一)掌握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糖肽类及杆菌肽抗菌作用及机制。

(二)熟悉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糖肽类及杆菌肽的临床应用。

(三)了解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糖肽类及杆菌肽的体内过程、耐药机制、不良反应及用药注意事项。

三 教学内容

(一)大环内酯类的体内过程、抗菌作用及机制临床应用、耐药机制、不良反应及用药注意事项。

(二)林可霉素类的体内过程、抗菌作用及机制临床应用、耐药机制、不良反应及用药注意事项。

(三)糖肽类及杆菌肽的体内过程、抗菌作用及机制临床应用、耐药机制、不良反应及用药注意事项。

第三十四章 氨基糖苷类及多粘菌素类抗生素

一 教学要求

学习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类抗生素。

二 教学目的

(一)掌握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类抗菌作用及机制。

(二)熟悉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类的临床应用。

(三)了解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类体内过程、耐药机制、不良反应及用药注意事项。

三 教学内容

(一)氨基糖苷类的体内过程、抗菌作用及机制临床应用、耐药机制、不良反应及用药注意事项。

(二)多粘菌素类的体内过程、抗菌作用及机制临床应用、耐药机制、不良反应及用药注意事项。

第三十五章 四环素类及氯霉素类抗生素

一 教学要求

学习四环素类,氯霉素类抗生素。

二 教学目的

(一)掌握四环素和氯霉素的抗菌作用及机制。

(二)熟悉四环素和氯霉素的临床应用。

(三)了解四环素和氯霉素的体内过程、耐药机制、不良反应及用药注意事项。

三 教学内容

(一)四环素类的体内过程、抗菌作用及机制临床应用、耐药机制、不良反应及用药注意事项。

(二)氯霉素类的体内过程、抗菌作用及机制临床应用、耐药机制、不良反应及用药注意事项。

第三十六章 人工合成抗菌药

一 教学要求

学习喹若酮类,磺胺类,其它合成类抗菌药物。

二 教学目的

(一)掌握喹若酮类,磺胺类,其它合成类抗菌药物抗菌作用及机制。

(二)熟悉喹若酮类,磺胺类,其它合成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

(三)了解喹若酮类,磺胺类,其它合成类抗菌药物的体内过程、耐药机制、不良反应及用药注意事项。

三 教学内容

(一)喹若酮类的体内过程、抗菌作用及机制临床应用、耐药机制、不良反应及用药注意事项。

(二)磺胺类的体内过程、抗菌作用及机制临床应用、耐药机制、不良反应及用药注意事。

(三)其它合成类抗菌药物的体内过程、抗菌作用及机制临床应用、耐药机制、不良反应及用药注意事项。

第三十七章 抗结核病药及抗麻风病药

一 教学要求

学习抗结核病药,抗麻风病药的临床作用。

二 教学目的

(一)掌握抗结核病药抗菌作用及机制。

(二)熟悉抗结核病药的临床应用。

(三)了解抗结核病药的体内过程、耐药机制、不良反应及用药注意事项;抗麻风病药的体内过程、抗菌作用及机制、临床应用、耐药机制、不良反应及用药注意事项。

三 教学内容

(一)抗结核病药的体内过程、抗菌作用及机制临床应用、耐药机制、不良反应及用药注意事项。

(二)抗麻风病药的体内过程、抗菌作用及机制、临床应用、耐药机制、不良反应及用药注意事项。

第三十八章 抗真菌药

一 教学要求

学习抗深部和浅部真菌感染药的种类、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不良反应。

二 教学目的

(一)掌握抗真菌药的临床应用。

(二)熟悉抗真菌药的体内过程。

(三)了解抗真菌药的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不良反应。

三 教学内容

(一)常见抗深部和浅部真菌感染药的种类及作用机制。

(二)唑类抗真菌药的种类、体内过程、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用药注意事项。

(三)嘧啶类抗真菌药的种类、体内过程、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用药注意事项。

(四)其他抗真菌药的种类、体内过程、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用药注意事项。

第三十九章 抗病毒药

一 教学要求

学习抗病毒感染药的种类、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不良反应。

二 教学目的

(一)掌握抗病毒药的临床应用。

(二)熟悉抗病毒药的体内过程。

(三)了解抗病毒药的、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不良反应。

三 教学内容

(一)病毒的种类、结构和致病过程。

(二)抗广谱病毒药的种类、体内过程、药理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三)抗广谱病毒药的种类、体内过程、药理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四)抗广谱病毒药的种类、体内过程、药理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III考核办法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课程考核按以下方案进行,成绩组成1

表1课程考核成绩组成

课程

名称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

适用专业

医学检验技术

学时

118

学分

6.6

成绩构成要素及考核方式

平时成绩(50 %)

期末成绩(50 %)

出勤

实践技能

小测验

特殊教学效果

闭卷

10%

20%

10%

10%

50%

(1)期末试卷成绩占50%,考试采用闭卷笔试。

(2)特殊教学效果考核成绩占10%(包括有启发式、讨论式、交互式、教+学等模式教学改革教师给每位同学的打分,每位授课教师给分权限=教师个人教改授课学时/理论课总的教改学时数×10)。理论课堂考核成绩统计于表2。

(3)实验成绩占20%(实验教师权限占其中的90%,包括实验课纪律、实验操作、实验报告等;实验管理人员权限占其中的10%,包括实验室卫生状况、使用仪器设备登记、按管理员编排座号入座、学生干部履行职责等)。实验成绩统计于表3。

(4)平时测验占10%

授课教师每一章节或单元结束后给学生复习题,习题要结合行业考核且符合教学大纲要求,习题是学生小测验和期末考试复习的主要参考依据。平时测验根据授课教师教学进度自行按排时间,一般在教学内容完成的当天,以客观题为主,老师给出标准答案,并当场安排同学交叉改卷。为避免舞弊行为,要求考卷无涂改痕迹,凡有涂改痕迹一律不给分,改卷者须注明自己的学号和姓名,否则改题者按零分记。教师随机抽查,若有错给分或乱给分现象,减去改卷者相应分值。本门课程小测验由理论授课教师进行。分值比例:绪论、第(1-3、5、15-19、21-24)章内容占3%;第4、6-9、32-38章内容占3%,第10-14章内容占2%;第(24-30)章内容占1%;药理学第1-4、31-37章内容占1%。小测验成绩统计于表4。各位老师授课完毕后将小测验的原始资料及成绩统计表按时交到教学秘书处。

(5)考勤占10%

由理论课老师现场点名或清点学生人数,一次无故缺旷扣3分,事假扣1分,病假和公事假不扣分。病假和公事假要有附属医院和年级老师的证明。考勤成绩统计于表5。

表2特殊教学效果考核成绩统计表

专业:医学检验技术 年级:2014 班级:K-1 课程: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

序号

姓名

学号

1

2

3

4

5

6

7

总分

1

2

授课教师签名:

表3实验成绩统计表

专业:医学检验技术 年级: 班级: 课程: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

序号

姓名

学号

实验教师(90%)

管理员(10%)

总分

1

2

实验课教师签名: 实验管理员签名:

表4小测验成绩统计表

专业:医学检验技术 年级: 班级: 课程: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

序号

姓名

学号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总分

1

2

授课教师签名:

表5考勤成绩统计表

专业:医学检验技术 年级: 班级: 课程: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

序号

姓名

学号

旷课

事假

合计

1

2

授课教师签名:

IV教学时数分配表

验证型

第五章医院内感染

验证型

验证型

验证型

第三十九章β-内酰胺类抗生素

验证型

第四十四章 抗病毒药和抗真菌药

验证型

第十一章弯曲菌属、螺杆菌属检验

验证型

验证型

验证型

验证型

第二十一章螺旋体检验

验证型

第二十五章呼吸道病毒检验

第四十五章 抗结核病药及抗麻风病药

第二十六章肠道病毒检验

理 论 课

教学手段

学时数

实验课

学时数

类型

绪论

第一章细菌检验基本技术

多媒体

4

实验一 细菌形态学检查技术

4

验证型

第二章 真菌检验基本技术

多媒体

2

病毒检验基本技术

多媒体

2

实验二 培养基的制备、细菌分离培养技术和培养方法

4

验证型

第六章质量保证

第七章 实验室安全防护及菌种保存技术

多媒体

2

实验三 球菌的分离培养及鉴定(一)

4

综合型

第八章 病原性球菌检验

多媒体

4

第九章肠杆菌科检验

多媒体

6

实验四 球菌的分离培养及鉴定(二)

4

综合型

药理学:第一章药理学总论—绪言

第二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理学:第三章 药物效应动力学

多媒体

2

实验五 肠杆菌科细菌分离培养及鉴定

4

综合型

药理学:第四章 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及合理用药原则

多媒体

2

药理学:第三十八章抗菌药物概论

多媒体

2

实验六 抗菌药物敏感性实验(一)

4

综合型

药理学:第四十章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多肽类抗生素

第四十一章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第四十二章四环素类及氯霉素类

多媒体

2

药理学:第四十三章 人工合成抗菌药

多媒体

2

实验七 抗菌药物敏感性实验(二)

4

综合型

第四章细菌耐药性检测

多媒体

4

弧菌属、气单胞菌属检验

多媒体

4

实验八 弧菌属细菌分离培养及鉴定

4

验证型

第十二章非发酵菌检验

多媒体

4

第十三章其他革兰阴性杆菌

多媒体

2

第十四章需氧革兰阳性杆菌检验

多媒体

2

实验九 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分离培养及鉴定

4

综合型

第十五章 分枝杆菌属检验

第十六章放线菌检验

多媒体

2

第十七章厌氧菌检验

多媒体

2

实验十 嗜血杆菌 、需氧革兰阳性杆菌及分枝杆菌检验

4

验证型

第十八章衣原体检验

第十九章立克次体检验

多媒体

2

第二十章支原体检验

多媒体

2

实验十一 革兰阳性厌氧杆菌和医院感染中生物监测与消毒灭菌枝术

4

综合型

第二十二章真菌学概论

第二十三章常见感染性真菌检验

多媒体

4

第二十四章病毒学概论

多媒体

2

实验十二 支原体检验、真菌实验室检查

4

验证型

第二十七章肝炎病毒及检验

第二十八章反转录病毒

多媒体

2

第二十九章 疱疹病毒

第三十章 其他病毒检验

多媒体

2

第三十一章 血液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第三十二章 尿液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第三十三章 粪便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第三十四章 痰液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第三十五章 脑脊液标本的细菌

学检验

第三十六章 脓液及创伤感染分

泌物的细菌学检验

第三十七章生殖道标本的细菌学

检验

第三十八章眼、耳、口腔等分泌物的细菌学检验

多媒体

2

实验十三 临床标本细菌学检验

综合型

合 计

66

合计

52

关闭窗口
您是本站第 位贵客。

 版权所有:遵义医科大学检验医学院;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医学检验科  黔ICP备06003261号-2
遵义医科大学检验医学院地址:贵州省遵义市新蒲校区学府西路6号 电话:(0851)28642550  邮编:563006
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医学检验科地址:贵州省遵义市大连路149号 电话:(0851)28608182 邮编:563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