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四年制本科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使用)
Ⅰ 前 言
输血医学是医学领域中由免疫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病毒学、低温生物学、临床医学等多个学科交叉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围绕将献血者血液输给患者进行救治这一中心,进行研究、开发、应用,从而保证临床输血安全性和治疗效果的医学科学。主要通过血型系统、血型检测、血液成分的制备与保存、临床输血、输血不良反应、输血相关传染病、血液制品的病毒灭活,献血和输血质量管理以及临床输血实验室质量控制等基础理论、实验方法和临床应用三者紧密结合,以快速和准确的做出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实验以及疑难交叉配血,对正确、合理使用——血液及血液成份、提高血液和血液制品的质量,确保临床输血安全,提高治疗效果,以及输血造成的可能损害、风险等进行了全面阐述,为检验系学生提供了较为充分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术指导。
本大纲适用于四年制本科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使用。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一 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二 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
三 总教学参考学时为42学时,理论与实验学时之比2.5︰1,即讲课30学时,实验12学时。
四 教材:《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人民卫生出版社,胡丽华,1版,2015年。
Ⅱ 正文
第一章 绪 论
一 教学目的
熟悉输血医学的发展史以及输血医学的主要领域和发展趋势,认识临床输注成份血的安全性和重要性。
二 教学要求
(一)熟悉输血医学定义。
(二)熟悉输血史的主要发展阶段以及输血医学的主要领域及发展趋势。
三 教学内容
(一)输血医学定义。
(二)输血医学发展史。
1 血液循环的发现
2 动物输血给人
3 人输血给人
4 血型的发现
5 抗凝剂保养剂的应用
6 输血器材的应用
(三)输血医学的主要领域及发展趋势。
1 免疫血液学
2 安全输血
3 临床输血规范化、信息化管理
4 输血新技术的应用
5 循证输血医学
6 血液预警系统
7 患者血液管理
第二章 红细胞血型系统
一 教学目的
以红细胞血型免疫学为基础,学习血型系统基本理论,对各实验检查方法,干扰因素及处理办法具有重要意义。
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ABO血型系统各型的抗原、抗体特点及抗体的分类,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及类型。
(二)掌握ABO血型的分型原则,ABO血型的临床意义和实际应用。
(三)熟悉ABO血型的遗传和ABO亚型。
(四)掌握Rh血型抗原抗体的特点,Rh血型抗原抗体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五)熟悉Rh血型系统的遗传和命名,D抗原的变异。
(六)熟悉引起多凝集红细胞的因素及特点。
(七)了解其他血型系统。
三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红细胞血型免疫学基础
(一)抗原的概念及分类,血型抗原名命、分类,血型抗原的剂量效应和位置效应。
(二)红细胞血型抗原、抗体的基本特性、分类及临床意义。
(二)红细胞抗原抗体反应主要类型,反应特点、影响凝集反应的主要因素。
第二节 ABO血型系统
(一)ABO血型基因及遗传,ABO血型分型原则;H基因、AB基因作用;ABO血型系统抗体特点及临床意义。
(二)ABO血型的亚型及鉴定。
(三)特殊ABO血型。
第三节 H血型系统及Lewis血型系统
(一)H血型系统,H基因及生化结构,H抗原缺失表型(孟买型、类孟买型)。
(二)了解Lewis血型系统。
第四节 Rh血型系统
(一)Rh血型基因及名命,Rh抗原表型、抗体的发生及抗原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Rh血型D抗原、弱D、部分D、放散D、D抗原阴性的特点及临床意义。C/c和E/e抗原。
(二)C/c和E/e抗原。
第五节 其他血型体系统
(一)了解其他血型系统。
第三章 红细胞血型检测
一 教学目的
输血前,严格按照相关程序对受血者和供血者的血液进行准确的输血前血型血清学检查才能保证受血者的输血安全。
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ABO血型鉴定方法及ABO血型正反定型不一致的分析处理;熟悉ABO正反定的临床应用及意义。掌握Rh定型,熟悉Rh定型常见问题;掌握不规则抗体的筛查与鉴定及其影响因素。
(二)掌握交叉配血试验及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特殊问题的处理方法;
(三)掌握吸收放散试验的原理、技术及适用范围。熟悉凝集抑制试验原理,了解红细胞血型分子生物学检测。
三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输血前免疫血液学检查
(一)受血者标本处理:标本采集、接收和标本要求。
(二)受血者和供血者ABO正反定型和Rh定型及影响因素,不规则抗体的筛选及鉴定方法以及影响因素。交叉配血试验原理、方法、结果判读以及影响因素。
第二节盐水介质试验技术
(一)盐水介质试验原理、方法、结果判读及注意事项。
第三节 酶介质试验技术
(一)酶介质试验原理、方法、结果判读及注意事项。
第四节 聚凝胺介质试验技术
(一)聚凝胺介质试验原理、方法、结果判读及注意事项。
第五节 抗人球蛋白试验技术
(一)抗球蛋白试验原理,临床应用,抗人球蛋白试剂。
(二)直接抗球蛋白试验原理,结果判读,注意事项,临床意义。
(三)间接抗球蛋白试验原理,结果判读,注意事项,临床意义。
(四)抗人球蛋白试验的影响因素。
第六节微柱凝胶介质试验技术
(一)微柱凝胶试验技术的原理,适用范围,结果判读与分析,注意事项。
第七节吸收放散试验
(一)吸收试验原理,冷抗体吸收试验、温抗体吸收试验技术及适用范围,临床意义和注意事项;
(二)放散试验原理、热放散技术、冻融放散技术及适用范围,临床意义和注意事项。
第八节 凝集抑制试验
(一)了解唾液中可溶性ABH血型物质的检测原理,适用范围、方法,结果分析,注意事项。
(二)了解P1、I等血型抗原凝集抑制试验和其他组织血型物质的检测。
第九节 红细胞血型分子生物学检测
(一)了解红细胞血型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
(二)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红细胞血型检测中的应用。
第四章 白细胞抗原系统
一 教学目的
认识人类白细胞抗原与移植医学、法医学、输血医学之间的关系以及HAN及其相应抗体可引起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及多种免疫性粒细胞减少症和输血相关性同种免疫粒细胞减少症临床意义。
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HLA系统在输血医学中的应用、粒细胞抗体引起的几种输血不良反应。
(二)熟悉组织相容性抗原,HLA复合体以及HLA在医学上的应用。
(三)了解HLA复合体遗传、命名。
三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一)组织相容性抗原概念。MHC的免疫学功能。
第二节粒细胞抗原系统
(一)了解HNA的命名、生化特性;
(二)粒细胞抗体引起多种免疫性粒细胞减少症,粒细胞抗体引起的儿种输血不良反应。
第三节白细胞与其他组织共有的血型抗原:HLA系统
(一)了解HLA复合体、分子、HLA系统在医学上的意义;HLA系统在输血医学的应用。
第五章 白细胞抗原检测
一 教学目的
认识粒细胞抗原或抗体的血清学检测方法,对HNA-1、HNA-2、HNA-3、HNA-4、HNA-5系统在输血医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二 教学要求
了解HLA血清学检测、HLA细胞学检测、HLA分子生物学检测、粒细胞抗原抗体检测。
三 教学内容
第一节HLA血清学检测
(一)HLA抗原检测:微量淋巴细胞毒试验及影响因素。
(二)HLA抗体检测:补体依赖的淋巴细胞毒试验方法。
第二节:HLA细胞学检测
(一)了解混合淋巴细胞培养、纯合细胞分型方法、预致敏淋巴细胞试验。
第三节 HLA分子生物学检测
(一)了解HLA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HLA常见基因分型方法比较、HLA高分辨分型中模棱两可结果的原因及其对策。
第四节 粒细胞抗原抗体检测
(一)了解粒细胞抗原、抗体检测血清学诊断方法,HNA系统基因分型技术。
第六章 血小板血型系统
一 教学目的
学习血小板血型系统,对临床血小板减少的发病机制的理解和相关疾病的处理以及输血治疗有重要意义。
二 教学要求
(一)熟悉血小板血型抗原、血小板输注无效和输注后紫癜、新生儿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二)了解血小板特异抗原
三 教学内容
第一节血小板血型抗原
(一)血小板相关抗原、特异性抗原。
第二节血小板血型的临床意义
(一)血小板输注无效及因素,血小板上升数、血小板回收率;
(二)血小板实验室检测、预防及输注原则、新生儿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第七章 血小板血型检测技术
一 教学目的
学习血小板血型以及抗原抗体的检测,可以提高血小板输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二 教学要求
了解血小板血型抗原抗体的检测技术以及分子生物学的检测技术。
三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血清学检测
(一)固相红细胞吸附技术原理(血小板抗体检测);
(二)了解单克隆抗体特异的血小板抗原固定试验、了解改进的抗原捕获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流式细胞仪检测技术、微柱凝胶血小板定型试验、检测血小板自身抗体的试验、检测药物依赖性血小板抗体的试验。
第二节 分子生物学检测(了解)
第八章 临床输血治疗技术
一 教学目的
学习治疗性血液成分去除术与置换术,在临床上为特定患者消除病理损害,避免和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死亡风险,为患者进一步治疗,创造有利条件,赢得宝贵时间。
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治疗性红细胞去除术、治疗性白细胞去除术、冶疗性血浆置换术、治疗性红细胞置换术的概念以及临床意义与应用,
(二)了解治疗性红细胞去除术、治疗性白细胞去除术、冶疗性血浆置换术、治疗性红细胞置换术的的原理;了解细胞治疗。
三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治疗性血液成分去除及置换术
(一)概述,病理成分概念及分类,病理成分去除率和治疗原测,病理成分去除的方法。
(二)抗凝剂、置换液。
(三)TPE治疗目的,适应症及临床应用;
(四)TCA治疗目的,适应症及临床应用。
(五)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及其处理。
第二节 血液成分单采术
(一)单采血小板的要求,血小板采集量,
(二)了解单采血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粒细胞单采术。
第三节细胞治疗(了解)
第九章 血液及血液成分的制备和保存
一 教学目的
学习全血的采集、保存及运输,以及通过物理方式将全血分成红细胞、粒细胞、血小板、冷沉淀、血浆等成分的制备和保存方法,为临床提供各种有用的治疗成份,对临床辅助治疗提供选择。
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ACD保存液、CPD及CPDA-1保存液成份及优缺点;
(二)掌握全血的采集、红细胞、粒细胞、血小板、冷沉淀、血浆的制备、保存、运输及应用;
(三)熟悉血液成份的相对密度;
三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全血的采集和保存
(一)全血采集,全血在ACD保存液、CPD及CPDA-1保存液的保存温度、时间、运输优缺点。
第二节 红细胞的制备和保存
(一)浓缩红细胞、悬浮红细胞、去白红细胞红细胞、洗涤红细胞、冰冻红细胞、年轻红细胞、辐照红细胞的制备方法和保存时间及温度。
第三节 血小板的制备和保存
(一)浓缩血小板制备方法保存时间及温度,单采血小板的采集要求、采集方法、采集量及保存方法和温度。了解辐照血小板。
第四节 血浆的制备和保存
(一)血浆的制备方法和保存时间及温度。
第五节 冷沉淀的制备和保存
(一)冷沉淀的制备方法和保存时间及温度。
第十章 临床输血
一 教学目的
学习全血及各种成分血在临床上输注的适应证、禁忌证以及用量与输注速度,为临床治疗提供相应的成分血或指导其用血。
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全血与各种成分血输注的适应证、禁忌证,用量与输注速度,熟悉注意事项。
(二)掌握大量输血的概念,熟悉大量输血原则;
(三)掌握新生儿、儿童、老年人输注成分血的适应证、禁忌证、输血原则以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输血治疗原则。
三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一)成分输血的概念、全血不全概念,输注全血的不良反应,输注保存血的安全性,输血的风险、掌握输血指征。
第二节 全血输注
(一)适应证、禁忌证
(二)剂量、用法
第三节 红细胞输注
(一)输注各种红细胞制剂的适应证、禁忌证。
(二)剂量、用法
第四节 血小板输注
(一)输注血小板适应证、禁忌证。
(二)输注血小板剂量、用法
第五节 血浆输注
(一)输注新鲜冰冻血浆的适应证、禁忌证。
(二)输注新鲜冰冻血浆的剂量、用法及注意事项。
(三)输注普通冰冻血浆的注意事项。
第六节 冷沉淀输注
(一)输注冷沉淀的适应证、禁忌证。
(二)输注冷沉淀的剂量、用法及注意事项。
第七节 粒细胞输注
(一)输注粒细胞的适应证、禁忌证。
(二)输注粒细胞的剂量、用法及注意事项。
第八节 血浆蛋白制品输注
(一)了解各类血浆蛋白制品的适应证、禁忌证、剂量、用法。
第九节 特殊疾病输血
(一)大量输血概念、输血原则
(二)肝移植患者输血,合理应用成分血,注意事项。
(三)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输血,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概念,治疗原测。
(四)新生儿和婴儿输血各成分剂量、速度,新生儿输注血小板血型选择。
(五)老年患者输血原则,剂量,速度。
第十一章 自体输血
一 教学目的
学习贮存式、稀释式、回收式自身输血操作规程、不良反应、适应证、禁忌证、临床应用等,对临床自身输相适应的患者或某些稀有血型患者、交叉配血试验不合患者等采取相应的自身输血,可以避免因输注同种异体血液或血液成分而导致感染性疾病的危险性,降低患者医疗费用,节约血源,具有社会意义和经济意义。
二 教学要求
(一)熟悉自身输血的发展史,掌握自身输血的优点、自身输血分类及概念。
(二)掌握贮存式自身输血、释式自身输血的适应证、禁忌证;熟悉采血剂量与方案、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熟悉释式自身输血生理变化、不良反应,熟悉回收式自身输血适应证、禁忌证,了解血液回收种类、不良反应、注意事项;熟悉血液保护新技术。
三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一)自身输血发展史,自身输血优点、分类。
第二节 贮存式自体输血
(一)贮存式自身输血适应证、禁忌证、采血前准备、采血剂量与采血方案、不良反应、注意事项。
第三节 稀释式自体输血
(一)稀释式自身输血生理变化、适应证、禁忌证、准备与实施、采血量,不良反应、注意事项。
第四节 回收式自体输血
(一)回收式自身输血适应证、禁忌证、准备与实施、不良反应、注意事项。
第五节 自体输血的临床应用
(一)自身输血的胸心外科、矫形外科、创伤科、肿瘤外科、妇产科、特殊宗教信仰人群的临床应用。
第六节 血液保护新技术(了解)
第十二章 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一 教学目的
学习红细胞血型免疫系统,即ABO系统及RH系统所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机制,新生儿溶血病的实验室诊断及换血、输血原则以及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与辅助检查、诊断等。
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ABO、RH血型引起新生儿溶血的机制以及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发病机制。
(二)掌握ABO、RH血型引起新生儿溶血病的实验室检测内容;
(三)熟悉新生儿溶血病人的换血、输血原则;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
(四)了解新生儿溶血病的症状、预防及治疗;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措施。
三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新生儿溶血病
(一)新生儿溶血病概念,病因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常规检查和血型血清学检查。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原则,血液治疗(血液治疗原则),预防措施。
第二节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概念,疾病分类与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原则。
第三节 药物诱发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一)发病机制、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措施。
第十三章 输血不良反应与输血传播疾病
一 教学目的
认识输血反应发生的类型、机制,了解输血反应的预防、诊断及治疗,保证输血安全。认识输血相关传染病的病原体及种类,加强输血相关疾病的诊断、预防和减少输血传染病。
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输血反应的类型及危害;
(二)掌握预防输血反应发生的技能及方法;
(三)掌握输血反应的处理措施,为临床快速作出诊断;
(四)掌握输血传染病的类型;
(五)掌握输血传染病的危害:病人、自己;
(六)熟悉输血传染病的预防及控制措施;
(七)了解输血反应的治疗;了解输血传染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及实验室诊断。
三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输血不良反应
(一)输血不良反应概念及分类。
(二)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概念,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与预防。
(三)溶血性输血反应概念,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与预防。
(四)过敏性输血反应概念,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与预防。
(五)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概念,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与预防。
(六)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概念,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与预防。
(七)大量输血的并发症,三联症,代谢变化。
(八)细菌性输血反应概念,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与预防。
(九)含铁血黄素沉着症概念,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与预防。
第二节 输血传播疾病
(一)输血传播疾病的种类,各种病毒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实验室检查,预防和控制。
第十四章 造血干细胞移植
一 教学目的
学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分类,造血干细胞的采集与保存,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输注血液成分的要求。
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造血干细胞移植概念、分类以及来源。
(二)熟悉自体造血干细胞动员、采集、保存。
(三)掌握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输血以及ABO不相合移植后的输血原则。
(四)熟悉骨髓干细胞采集、处理与保存。
(五)了解脐带血干细胞采集与处理。
三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一)造血干细胞概念,HSC的生物特性及HSCT治疗疾病的机制,HSCT分类及移植的优缺点。
第二节造血干细胞采集与处理
(一)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与处理,骨髓造血干细胞采集与处理,脐带血干细胞采集与处理。
第三节造血干细胞移植输血
(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输注各血液成分的应用及输注剂量,ABO血型不相合HSCT输血原则。
第十五章 临床输血实验室质量控制
一 教学目的
认识临床输血实验室质量控制,对输血相容性试验过程中输血申请和标本的接收和处理、血液成分的选择、血液相容性试验、血液的发出等进行室内或室间质量控制,以保障临床输血的安全性。
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紧急用血、室内质量控制的概念及目的,室间质量评价。
(二)熟悉输血相容性试验过程控制。
(三)了解临床输血实验室的基本要求和输血相容性试验的基本原则。
三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临床输血实验室的基本要求
(一)临床输血实验室的任务、功能、基本要求。
第二节 输血相容性试验过程控制
(一)输血相容性试验基本原则、过程控制、目的、血液选择及紧急用血概念。
第三节 临床输血实验室室内质量控制
(一)临床输血实验室室内质量控制定义及目的,意义和特点,实施。
第四节 输血相容性试验室间质量评价
(一)输血相容性试验室间质量评价,发展、目的及作用。
第五节 临控与持续改进
(一)差错识别和管理,临床输血实验室内部质量审核,服务对象与持续改进。
第十六章 输血管理(自学)
Ⅲ 教学组织与方法
一 实施机构:由医学检验系临床基础检验和血液检验教研室执行。
二 组织内容:教案讲义审核、集体教学备课、教学方法研究、双语教学、多媒体教学手段等。
三 教学方法:
1.理论教学: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交互式课堂教学形式,辅助现代教育技术和传统教学手段。 核心内容以讲授为主,重点内容以介绍为主,一般内容以自学为主。
2.实验教学:实验分组(30个/实验室),每个学生独立操作。
3.辅导形式:辅导讲义、课堂答疑、网络查询等。
四 考核办法:采用闭卷考试,教学测量:理论考试占60%,平时成绩占40% (考勤5%、作业5%、实践技能30%)。
Ⅳ 教学时数分配表
讲课内容 |
教学手段 |
学时 |
实验内容 |
学时 |
类型 |
第一章 绪 论 |
多媒体 |
1 |
|
|
|
第二章 红细胞血型系统 |
多媒体 |
3 |
|
|
|
第三章 红细胞血型检测 |
多媒体 |
4 |
ABO血型鉴定、交叉配血 |
4 |
验证型 |
第四章 白细胞抗原系统 |
多媒体 |
1 |
|
|
|
第五章 白细胞抗原检测 |
多媒体 |
1 |
|
|
|
第六章 血小板血型系统 |
多媒体 |
1 |
|
|
|
第七章 血小板血型检测技术 |
多媒体 |
1 |
红细胞不规则抗体筛选试验 母体血清中IgG抗体效价测定 |
4 |
验证型 |
第八章 临床输血治疗技术 |
多媒体 |
1 |
|
|
|
第九章血液及血液成分的制备和保存 |
多媒体 |
3 |
|
|
|
第十章 临床输血 |
多媒体 |
4 |
|
|
|
第十一章 自身输血 |
多媒体 |
2 |
|
|
|
第十二章 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
多媒体 |
2 |
新生儿溶血病血型血清学试验 |
4 |
验证型 |
第十三章输血不良反应与输血传播疾病 |
多媒体 |
3 |
|
|
|
第十四章 造血干细胞移植 |
多媒体 |
1 |
|
|
|
第十五章 临床输血实验室质量控制 |
多媒体 |
2 |
|
|
|
合 计 |
|
30 |
|
12 |
|